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行万里路传奥运情 57岁“大妈”游历半个中国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3月22日16:50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我来说两句

  脱下自行车运动装的于世君,看上去就是一位细腻亲切的邻家阿姨,让人很难把她与5万公里的长途跋涉联系在一起。但只要与她谈起奥运你就会确信,就是这位57岁的“大妈”,骑着自己那辆自行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把青岛和奥帆赛的消息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老年人刮起“七彩风”

  2005年11月,奥运倒计时1000天的时候,“七彩风”奥运华龄志愿队正式成立,于世君和这支由老年人组成的骑游队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平均年龄60多岁,最大的成员82岁,但热情和劲头一点也不输年轻人。

  早在几年前,于世君和她的队友们就已经开始了“迎奥之旅”——2002年,她与几名骑友一起骑自行车途经山东、江苏、安徽、河北、上海、北京,宣传奥运和庆祝中韩建交10周年,这其中包括4名韩国骑友。这给于世君带来感触:外国朋友都能这么卖力地宣传奥运,作为中国人,作为青岛人,为什么不能为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出一点力?没有寻求任何资助,她和骑友们自发组成了骑游宣传队,开始了长途跋涉。

  四年来,带着奥帆委赠给他们的一面奥运大旗,他们从山东骑到了江苏、浙江、安徽、河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骑程达5万公里。一路上,他们宣传奥运、宣传奥帆赛、宣传青岛的城市形象,并请有关部门把当地的印章盖在奥运大旗上留作纪念。从开始完全凭兴趣,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责任,觉得自己走到哪里,就得把青岛和奥运带到哪里,以此表达自己对奥运的支持和盼望。于世君说,奥运大旗是给自己制定的一个目标,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开始并没想到要走遍全国,但随着一个个地方在车轮下走过,一个个城市的印章盖在奥运大旗上,他们发现只要想得到,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2006年,于世君入选2005年度“感动青岛十佳人物”,她的获奖感言是:我要争取在2008年之前,把全国各地的印章全部盖到这面奥运大旗上。

  车轮下的征途

  长途奔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2004年5月,于世君组织带领骑游队12名队员骑自行车去北京,参与2004奥运火炬北京传递活动,25天里,他们骑行2008公里,途经潍坊——滨州——黄骅——唐山——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承德到达北京。他们沿途宣传奥运,宣传青岛奥帆赛,宣传绿色义工,并发放青岛奥帆委和市政府新闻办及市南区文明办提供的宣传资料和光盘,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北京奥组委工作人员,全队也因此获得了雅典奥运会火炬北京传递路线的12张通行证。这让他们兴奋不已。

  车轮下的路,与其说是旅途,不如说征途更确切一些。一路上不止有美景,也有艰险。2006年3月,于世君和4名队员从青岛出发,骑行60天行程13100公里,途经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河南、山东九省市。一路他们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克服了海南三亚灼烈的日晒带来的脱水反应,克服了贵州关岭地区几百公里凸凹不平的山路以及云南大理的特大暴风。

  于世君说,勇气来自于一年前她走进西藏的经历——2005年5月,骑游队6名队员骑行66天行程15006公里,从青岛出发途经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陕西。这一次出征,太多的惊险被一个个克服。回忆起那段征程,于世君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走过去的,那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艰险,每天在风雨中行走高原山路,身上却没有任何遮挡的雨具。最可怕的是,有时还要面对野兽的袭击。于世君讲述了他们遇到的一个“危急时刻”:当他们一行四人走出格尔木,在快要到西达滩的海拔5000米处,前面的路上赫然出现了两匹狼!四周荒无人烟,没有救援,只能选择面对。握紧随身带的电棍,他们开始与野兽对峙。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又过去了……不知道对峙了多久,狼终于没有上前,跑开了。这时四个人回过神来,深深地后怕:如果刚才只有两个人或一个人,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与狼共舞”的遭遇并没有阻挡一行人前进的脚步,他们的念头只有一个:继续往前走。告别了野兽,他们又迎来了暴风雨。风雨飘摇的深夜,在几乎没有人烟的路上,他们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只好返回到沿途路过的一户藏民家中。听到声响,藏民全家七、八口人带着工具和雨伞把浑身湿透的队员们接进家中。在藏民的热炕上,他们烤干了衣服,生平第一次喝上了地道的酥油茶,吃上了藏族丰盛的饭菜。“这就是困难背后的收获,”于世君说,“热情的藏民,从未体验过的风土民情让我们感觉经受的所有磨难都值得了。”

  在似乎没有前进的路的时候,“咬牙”是于世君最常用的策略。一个个看似难以攻克的险关,最后总能被他们跨越。他们曾经一天迎接过四次暴风雪,为抄近路,走过因山体滑坡禁止通行的山路。“我的体会是,咬咬牙,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于世君说。最后,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青岛奥帆旗帜插到了唐古拉山的最高峰。在青藏高原上,于世君拿出奥运大旗和宣传材料,引得当地人和游客把她团团围住,“那种成就感,不身临其境是体会不到的!”她说。


  温暖的“加油站”

  每次出行,队伍的全部费用都是由队员个人承担,于世君和她的骑友们总是吃最便宜的饭菜,为了节省费用,还住过两元五角钱一天的旅馆。走在荒郊野外,他们经常断水断粮。在供给不足的时候,一口水、一个馒头对他们来说都至关重要。好在一路上,处处都有能向他们无私伸出援手的人们。于世君说,走在远离城市、人烟稀少的地方,有时会遇到一些养路工和铁路工人,他们会热情地招手让他们停下来休息。在青藏高原上,他们遇到一批修铁路的山东老乡,看到骑着自行车的于世君,铁路工人睁大眼睛惊呼:“这个老太婆真不简单,连这儿都爬上来了!”要知道,那里空气稀薄,工人们平时干活都要靠吸氧。老乡们热情招待队员吃住,走时还给包上一大包食品药品;在深圳,军区司令员盛情款待他们;

  在香港,一位个体老板不仅吃住全包,带他们周游香港,还为队员们添置衣服;在郊外的工棚,包工头们将前来讨水的队员们“强行”留下,端上热腾腾的盒饭,米饭下面还给“藏”上一条鸡腿;在小饭店吃饭,有人悄悄为他们付账;在路边买水果,小贩硬是不收他们的钱……

  一路上,许多不认识的人,在思想上、物资上给予他们无私帮助。这些好心人的支持和帮助像一个个加油站,他们的雪中送炭,不时给队员们注入前进的力量。

  除了为他们提供帮助的人,“粉丝团”也是于世君的精神动力之一。她和老年骑游队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人们深深地被他们感动,不仅仅因为他们用高龄挑战着极限运动,更因为他们自费骑游全国宣传青岛、宣传奥帆赛的行为。2006年10月,于世君单枪匹马从青岛出发,骑车途经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到深圳去香港和澳门,翻越庐山时,她在盘山公路段遇到倾盆大雨,全身被浇透,却仍然坚持骑行。她的行动感动了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人们纷纷为她送热水、送水果,送鼓励,让她感动万分。在许多地方,得知于世君是一路宣传奥运而来,人们会热情地将她团团围住,争相合影,问这问那。敬佩、赞叹常常让于世君不好意思,但也信心倍增——原来这么多人关注奥运,支持奥运。当然,也有人表示不理解,说她做的这件事情又苦又累又费钱,但她不这样认为,走的地方越多,花的钱越多,自己越觉得生活有意义,毕竟证明了自己是有用的人,为奥运做出了一份贡献。

  万里走单骑

  虽然几乎走遍了全国,于世君的装备却简单得很,只有一辆自行车和一个背包。背包里的东西常年不变:换洗衣服、洗漱用具、修车工具、食品、药品和地图。为了便于翻山越岭,她都带分量不重但容易补充体力的食品,比如牛肉干、奶粉、窝头等等。但就是这些也不能带太多,因为背包的大部分空间要用来装奥运宣传资料。

  “不带这些资料,我的出行就失去了意义。”说起她的“好伙伴”——那辆自行车,她给它取名“联合国”,骑行了5万多公里,所有的配件都已经换了个遍,而且是全国各地的车网友、车行老板免费帮她换的,所以她特别珍惜。

  就是靠这一辆单骑,一个背包,于世君走到了中国最北——漠河北极村,中国最南——三亚天涯海角。路过了树木茂盛一望无边的原始大森林,路过绿色茫茫遍地牛羊的大草原,更路过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滩,挑战极限登上唐古拉山。她将“奥运大旗”带到了这些地方,留下永久的历史纪念。奥运大旗上的300多枚印章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部门,有政府的,有体育局的,有报社电视台的,甚至还有妇联的。这些印章已经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只差山西、新疆和台湾了。”于世君说。今年她的计划是走进新疆和山西,2008年之前,她争取让台湾的印章也出现在旗子上。

  回顾自己走过的5万多公里迎奥之路,于世君说,很苦很累。但她发现,坚持到最后,收获永远大于付出。收获了健康,有了好心情;收获了朋友,全国各地都有志同道合的车友;浏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改革开放给全国各地带来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把青岛和奥帆赛宣传了出去。不管多累,她确定自己还会坚持下去,“那种坚持和不服输,不正与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不谋而合吗?”她开心地说。

  

(责任编辑:拉拉)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