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中国举重向科学训练要成绩 强调创造喜新不厌旧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5月15日16:37 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 刘阳)与古时罗马人在棍子上绑石块来展示体力不同,现代举重运动已远离了靠蛮力决定胜负的年代。在不断挑战极限的训练和比赛背后,有一种“巧劲儿”在中国举重队备战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新闻,北京奥运会说吧)的过程中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这就是体育科研。

  向科学训练要成绩

  说起体育科研,在上月亚锦赛上打破女子53公斤级世界纪录的李萍也许最有发言权。“我的脚平时站立时习惯性外翻,挺举时也有这个毛病,是科研教练的录像发现了这个问题,”李萍说。

  这位国家队重点选手所说的“录像”是举重科研的基本项目——全程录像,这也是举重队的科研教练日常必做的工作之一。科研人员利用普通、高速、平面和立体摄像等手段,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诊断”。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要做诸如重心位移、计算机模拟等大量工作。

  帮助女队训练的毛永博士告诉新华社记者,李萍举起129公斤创世界纪录,如果她原先的外翻动作不及时纠正,在如此大的重量下极易引起支撑不稳,导致受伤。女队总教练马文辉说:“所幸李萍在比赛半个月前完全改正了原先的错误动作,我们应该感谢科研教练。”

  作为奥运会夺金的重点项目,早在备战雅典奥运会时,中国队就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文广表示,备战北京奥运会,中国队加强了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向科学训练要成绩”。

  创新成为“关键词”

  在举重科研中,创新首先体现在“小周期训练”上。训练学中,“小周期”就是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专项训练,其特点是训练强度大、节奏快。例如中国队在冬训期间就采用了这种以一个月为周期的“小周期训练”。传统举重强队俄罗斯是训练学的鼻祖,目前仍实行“大周期”模式,即以三个月左右为一个周期。

  雅典奥运会后采用“小周期训练”模式的中国队已具备了连续作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以赛前减体重、消耗体力为特点的举重项目中更是难能可贵。2005年,国字号名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征战十运会、东亚运动会和世锦赛。“中国队在承受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以及频繁比赛方面要领先于世界,”马文广说。

  除了“小周期训练”,教练组在科研人员帮助下,借鉴田径、跆拳道等项目的技术特点,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创新。例如他们在准备活动中增加了拉伸动作,让运动员全身肌肉协调用力;在训练中引进跆拳道、柔道的放松小关节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灵活性和抗伤病能力;大胆引进自行车运动惯用的有氧训练,以加快无氧运动后废物代谢的速度,帮助运动员恢复体力。

  举重科研“喜新不厌旧”

  创新是“关键词”,而从上个奥运会周期保留下来的体育科研成果在雅典奥运会后也得以发扬光大。

  平时训练结束后,运动员依靠冷水浴、热水浴相结合消除疲劳,用游泳进行放松训练。由心理学、生物力学专家以及中医专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目前仍然在降体重、心理和训练多方面帮助教练员、运动员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我们只有把日常训练和科研工作做精做细,在各个细节上力求完美,才能在北京奥运会上继续中国举重的辉煌,”男队总教练陈文斌说。

(责任编辑:史卉)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