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奥运世博激情交响对话 市民素质政府管理需提高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6月20日07:5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主持人:本报记者 苏显龙

  对话人:本报记者 阎晓明 王建新 吴焰 徐宝康 曹鹏程

  特邀嘉宾:

  周汉民: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

  沈国明: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张 清: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原部长、奥组委特聘专家

  任 海: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历届奥运会会徽一览
历届奥运会会徽一览

  跨 越

  奥运不只是竞赛 世博不单是展览

  主持人:奥运会及世博会这两大国际盛会,是树立城市乃至国家形象的好机会,也提供着发展契机。舆论普遍认为,我们的邻邦韩国和日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后,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由衷期待“双会”也能为中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向世界展示富强、民主、文明的大国风采。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就国外筹备和举办奥运会及世博会的经验得失,为我国办好“双会”献计献策。

  任海: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国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而体育赛事是快速提升国家形象的有效方法之一。人们通过一个体育项目甚至是一个运动员来认识和了解一个国家,姚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某一特定历史时刻,体育甚至能影响和推动一个国家的政治事务,比如著名的中美“乒乓外交”。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奥运会更有条件使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企业、城市乃至国家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与“宠儿”。大家经常说的一个例子是,举办奥运会前,巴塞罗那还默默无闻,可举办了一届奥运会就声名远扬了。

  记者:无独有偶。世博会对日本爱知县的影响也可见一斑。爱知县是日本非常重要的工业区,制造业产值居日本第一。但世博会前,爱知县在全球的认知度并不高。“绿色世博”的理念和做法向世界宣扬了“日本是一个环保国家”的形象,爱知县由此名声大振,为地方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沈国明:城市的品牌效应可以放大到国家。我身边很多没去过日本的人,就是通过爱知世博会“浓缩”成对日本的印象,基本都是正面的、为日本加分的。

  记者:有很多人认为“双会”只是举办城市的事,与其他地方没多大关系。尤其对于奥运会来说,许多人更关心的是中国能拿多少枚奖牌。

  沈国明:这样的认识有所偏颇。对于北京奥运会来说,展示我们的“金牌榜”固然重要,但金牌以外的东西,恐怕“含金量”更高。上海世博会所要展示的,也绝不只是那些场馆里的东西。很多人从爱知世博会考察回来,总说:看人家的现场干干净净,看人家的观众排队秩序井然!可见,大家对场馆之外也很关注。

  记者: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可以被塑造的。

  张清:奥运会就是塑造积极和正面国家形象的重要契机。其实,奥运会举办城市向全世界传递的信息早已远远超出体育比赛的范畴,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文等各个方面。以在亚洲举办的两届奥运会为例:1964年在东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奥运会成为日本战后重建的里程碑,重塑了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形象;1988年在汉城(现为首尔)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为增进各国人民对韩国的理解和认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这两届奥运会成为举办国迈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转折点。

  记者: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对汉城奥运会评价说,汉城奥运会的伟大成就将永远载入史册,无论是对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还是希望承办奥林匹克的所有国家来说,这都是可以借鉴的一次盛会。汉城奥运会组委会主席朴世直感慨万千地告诉记者,汉城奥运会影响至今犹在:首先,它成为国家和民族腾飞的契机。成功举办使韩国国民克服了弱小民族和边陲小国的自卑感,获得了振兴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其次,奥运精神增强了国民的团结与和谐,成为韩国迈向发达国家的基石。在“我的自豪,祖国的光荣”口号下,几乎全体公民都不同程度地投入到不图报酬的志愿服务之中。“拜金主义”价值观大为改变,强化了民众的爱国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再次,汉城奥运会提高了韩国商品的国际知名度,改变了廉价低档品的形象,商品出口剧增,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十一位。

  周汉民:中国之所以接连获得“双会”两大主办权,最重要原因就是,国际社会认同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及整个中国的发展实力与潜力。他们不是在做现货交易,而是在做期权、期货的投资。而办奥、办博又将成为集中展示甚至是提升城市形象、国家形象的最佳平台。6月14日,上海世博会实现标志性突破。这一天,瑞典王国正式确认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得上海世博会的参展者数量达到150个。这在世博会150多年历史上是罕见的,既体现了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全面提升,也展现了中国上海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魅力。

  我们应该汲取别国办会的经验,牢牢抓住这次机遇,给世界一个惊喜,让全世界对北京、上海乃至中国刮目相看!

  记者:应该说,我国各个层面已经深刻认识到大型体育赛事对塑造城市及国家形象、推动建设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纷纷申办和争办大型体育赛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其深层意义尤为重大。

  任海:由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西方人士对中国仍存在偏见和成见。如何借助“双会”向全世界全面展示中国和平、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家形象,需要各方面认真思考,精心策划,不懈努力!

  考 验

  市民素质有待提高 政府管理亦需创新

  主持人:北京奥运会现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上上下下的舆论似乎都在提醒“北京市民,注意别影响奥运形象”,而政府表现的重要性却较少被提及。那么政府在筹备和举办大型节事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大型节会的举办对政府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任海: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现在一说到奥运会的难处,首先想到的是市民素质。这当然是个问题,但绝不能忽视政府管理者的效率、开放、公平等问题。

  张清:北京应该从往届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中,探索一些政府管理的新模式,促使政府管理更加高效、透明。比方说,在奥运会期间,北京有31个比赛场馆、68个独立训练场馆,每一个场馆都“五脏俱全”。如果按照以往的一些工作模式,大小事情都要请示汇报,等领导点头再动是肯定行不通的。一根针穿不了千条线。千头万绪的组织工作不能沿袭惯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要使机构下沉、权力下放、权责一致。很多国家由企业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政府甘打“下手”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许多西方国家认为“一流管理人才在企业”。看看日本世博会的组委会就知道果然如此!2005日本国际博览会协会(即大会组委会)是全权负责筹办和运营爱知世博会的机构。这个协会是以营利性法人团体的身份注册的,领导都由各大企业的老总兼任。日本政府组建了一个“关系阁僚会议”,不定期地举行会议,协调世博会承办单位与各方的关系。企业提出要求,政府就给政策满足。

  周汉民:上海世博会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有内在动力,也有外在要求。它使我们自身的改革在提速。6月4日,我在国际展览局执委会上作了工作陈述,我们的工作进度得到高度评价。上海世博会工程浩大,必须体现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廉政办博、高效办博的思想。我们估计将会有7000万人次到访上海世博会——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大搬迁呵,十分需要高效率的管理!

  记者:不办“双会”,北京和上海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似可从容些;承办“双会”,所有工作的时间表大大提前,也使“双城”本有的矛盾愈加凸显,这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水平与执政能力。

  沈国明:上海正在建造多条地铁线路,以解决世博会交通问题。但多了地铁线路,管理跟不上,还是不能解决7000万人出入场馆的问题。现在地铁运营中就经常发生车门关不上,导致运行中断大量乘客滞留的情况。再说,世博会场馆分布在黄浦江两岸,让所有参观者安全便利甚至舒适地过江,对相关管理部门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从现在起,就要借鉴国外经验,高度重视管理的改进,提高管理水平。

  张清:对大型赛事极其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近几届奥运会都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比如许多参加过雅典奥运会的人们都认为雅典在开幕式疏散方面安排得比较科学,尤其是对各个代表团运动员和官员的安排,想得比较周到。离开奥运村时,组委会的车就开到各代表团驻地边上,到了开幕式现场后,将等候的地点安排在附近一个体育馆内,可以坐着休息,也提供食品和饮料。参加完开幕式后,返回奥运村的车就等候在体育场出口处,省去了各代表团四处找车的麻烦,只用20多分钟就完成疏散。回到奥运村后,又为每个运动员和官员提供食品……

  记者:在城市管理中,北京也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了,管理方式正在变得亲和、细腻。比如顺应民意让沉寂12年的烟花爆竹“禁改限”,并发动城市居民参与烟花爆竹燃放管理,等等。

  张清: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北京的工作做得确实很细致了,比如公共卫生间几乎都配备了残疾人专用设备,但遗憾的是设计落后。此外,专为残疾人服务的宾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周汉民:很多公认的成功的大型节事,都体现出一个特征:管理要体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即以人为本。上海世博会有一个想法,就是造一个便利残疾人士来参观的场馆,让所有的民众都可以参加这个欢乐的盛会。

  记者:爱知世博会管理严密规范,实现了零安全事故。协会事务总长中村利雄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有“章”可循。主办者制作了近乎繁琐的活动规则和应急预案,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二是观众的积极配合,耐心阅读规则,听从引导;三是用“软件”补充“硬件”,服务人员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弥补了服务设施的不足。

  周汉民:爱知世博会举办期间,我曾三度到访。你知道最震撼我的是什么吗?不是场馆,而是管理水平。记得闭幕那天是2005年9月25日,皎洁的月光下,虽然有数十万观众同时退场,但表现出的是井然有序。我就在现场,此情此景,印象深刻。

  总体来看,世博会与其说是在让人看场馆,不如说是要让人品读东道主国民脸上的表情。我想,这种表情里应该有自信、有谦恭,还应该有理解、有宽容……如果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要想精彩,没有这点表现,不可能吸引世界眼光。

  传 播

  呈现最佳风貌 让世界铭记中国

  主持人:不久前,北京奥组委宣布将放宽对外国媒体在华采访报道活动的相关限制。在“双会”筹办和举办期间,境外记者将纷至沓来,我们应当为他们报道中国提供便利。在如此集中的时间接受众多的媒体来访,如何搞好接待和服务,把中国最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世界,我们还缺乏足够的经验。

  张清:国家形象源于人们获取信息后对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与该国的现实吻合,也可能相去甚远。这取决于一个人所接触到的信息。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利用其在广度、速度和深度上的优势,对人们头脑中他国印象的形成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沈国明:上海世博会的会期长达半年,不管是境外记者还是普通国外游客,都会传播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一般说来,短暂的参观旅游不可能对中国的变化形成深刻认识。媒体的传播效果不可小视,世博会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他们做好服务。

  任海:就最近两届奥运会而言,悉尼与雅典的媒体服务都做得不错,不仅硬件设施完备,软件服务也比较周到。悉尼志愿者们搜集了1万名参会运动员的个人资料,免费提供给记者。雅典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媒体手册是新闻服务的范例,比如闭幕式上中国表演的8分钟场景,不仅有电脑图片展示,还在一旁专门解释了《茉莉花》音乐的含义、起源等,连京剧、红灯笼等也有详细说明,这为一些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记者进行报道提供了方便。

  记者:爱知世博会组委会早早开始在世界各地做宣传,在许多国家的旅行社里提前一年摆出了世博会的介绍广告。世博会开始后,国内外主要媒体在会场都有住处和工作间,大量记者常驻工作。世博会的精彩之处以及日本的国家形象,通过媒体报道深入人心。

  周汉民:上海世博会的筹办中非常重视海内外的沟通推介工作。我们针对不同阶段及不同的目标受众,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举个小例子,2006年,上海世博局共接待世界各国的外宾385批次,仅今年不到半年我们接待的外宾就已达207批次。如此大量的外宾来访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上海世博会的高度关注。其本身也是我们向世界各国展示上海和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

  记者:韩国中华电视台董事长赵在九是韩国新闻界的元老之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汉城奥运会在宣传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天地人”(即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告之天下。韩国把宣传的重点放在“人和”上,推出了一系列体现韩国传统文化的节目,改变了昔日一定程度上一味被动吸收西方文化的现象。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唱响了一代人,至今为世人所称赞。他认为,如今“韩流”的出现是与汉城奥运会挖掘、传承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张清:对外推介中国,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中国媒体在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主导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让别人更客观、更全面、更真实地看待我们、传播我们,深入研究外国朋友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用他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国。

  记者:为境外媒体提供周到服务,北京也做了很多尝试与努力,比如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就提出了“一站式服务”的理念与模式。

  任海:1996年夏天,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拳王阿里用颤抖的双手点燃了奥运圣火,仅这一经典形象就会让人记住这届奥运会。虽然这不是新闻报道,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在奥运会和奥运会报道中的核心意义。北京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曾经有媒体报道过一名叫那忠的老人带头从奥运中心区搬迁的事例。这名被称作“奥运老人”的普通市民和他的故事打动了许多读者。

  主持人:众志成城!筹办“双会”,京沪及相关城市政府和市民在持续付出努力,全国人民也在不懈奋进,以期通过盛会契机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形象,使祖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实现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史卉)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