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系本报体育部首席编辑,今年年初借调至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工作。本栏目在都快网上同步开通博客,读者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都可以跟帖交流;关于奥运你有什么想知道的,也可以向高峰点题。
昨天早上,再度来到朝阳公园沙滩排球场。
在通往媒体中心的途中,金灿灿的向日葵依旧盛开,但路上不再有匆忙赶路的记者。从8月13日到19日,我亲身参与筹备、组织、运行的2007年国际排联女子沙排挑战赛热闹开场,圆满闭幕。此前,曾经多少次盼着结束的那一刻早些到来,而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突然间又怅然若失。
7天的赛事,90多家媒体,超过500名的注册记者,8场新闻发布会,20场比赛的现场直播,上百人次的采访安排,数不清的文字、图片报道……数字可以概括出整个场馆媒体运行工作的总体情况,却难以诉说这其中的种种辛苦、辛酸与兴奋。
早上6点签到,凌晨1点送走最后一名记者。赛事的前5天,这就是我们工作人员的时间表。更何况,还有近一半的工作人员的岗位是在室外,每天“尽情享受”着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等到赛事结束,那一抹黝黑的肤色成了沙滩排球场上标志性的流行色。
只是辛苦倒也罢了,有时工作人员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理解、不合作的情况。有的记者不熟悉奥运会相关的规定,总有“越位”之举,而且往往不听劝阻,甚至投诉不提供便利。有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人员还必须担当起让许多人“扫兴”的角色。就在最后一天的颁奖仪式后,许多工作人员、志愿者乃至观众围着选手合影、签名。但我们的职责并没有结束,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醒运动员及时参加新闻发布会以及此后的兴奋剂检查,结果却招来不少人的埋怨。
当然,这7天来,身为工作人员的我们更多地还是处于兴奋状态。因为,我们收获的更多。
我们收获了经验,此前所有的计划、设想以及争执,在实战中得到了最全面的检验。我们收获了信任,奥组委领导的肯定、记者临别前的每一声感谢,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们更收获了信心,在亲身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我们看到了自己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所能得到的成果。同样也看到了,明年此时,我们将有可能拥有的更大收获。
(责任编辑: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