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荷兰奥组委官员:荷兰奥委会有个“北京屋”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9月18日02:38 半岛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荷兰奥委会是本报特派记者本次世界行要拜访的最后一站,由于这个组织并不在首都阿姆斯特丹。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位于阿姆斯特丹以东100公里外的阿赫姆小城,找到了荷兰奥委会。走进这幢座落于丛林之中、风景优美的小楼,记者再一次意外:楼内到处陈列着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宣传画、吉祥物,一些公关人员也像法国奥委会的官员一样拥有中文名片。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看到这里张贴着很多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画,而现在我们所在的这间办公室就叫做“北京屋”,这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爱尔文·博克尔(以下简称博):北京奥运会对我们而言感觉非常遥远,我指的不是时间上的遥远,而是一种思维上的距离。因为对于很多荷兰人,包括很多欧洲人而言,中国在历史上曾显得很神秘。不过现在我经常去北京,还去过青岛、天津等很多城市。我们和北京奥委会之间也有很多联系,包括一些合作关系,你们也看到了,我们这间屋子就命名为“北京屋”,你们看,我的助手连手机上都挂着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记者注:福娃)。这没什么特殊含义,就是表明我们跟中国体育的联系非常紧密。
记:在阿姆斯特丹第九届奥运会上,你们第一次点燃了奥运圣火,能谈谈这个创新的由来吗?
博:关于奥运圣火,荷兰的确是一个创新,虽然以后1936年的德国柏林奥运会才是官方认定的正式圣火点燃以及传递的开始,但实际上德国是学习了荷兰。这个圣火点燃的创意,实际上是来自于一个巧合。当时,在设计重建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主体育场时,设计师在体育场的旁边设计建造了一座高塔。设计这座高塔时,起初并没想过用于燃烧火炬。高塔建成后,有人提议,如果踏上燃起熊熊火焰,是非常漂亮和壮观的。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去希腊采集火种,然后在奥运会期间一直燃烧着圣火的这项创新。
记:对于北京奥运会,您有什么建议吗?
博:坦白地说,我们对于北京奥运会还是有一些担心的,我想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环境。比如我们都非常关心空气污染的问题、气温是否适合、道路是否通畅,堵车现象会不会很严重,这些都是跟奥运会息息相关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也是非常看重空气质量的,我难以接受灰蒙蒙的天气。我曾去过香港,我很喜欢那里。因为香港的空气质量就非常好,天空没有被污染。我想,在这方面,北京还应该向香港学习。我们渴望看到北京的改变。
记:众所周知,荷兰在足球、游泳、自行车等项目中长久保持着世界级的水平,在这些方面,可以给中国一些借鉴吗?
博:我认为,中国的体育已够强大了,不需要经验了,金牌该分一些出来了(笑)。说到荷兰体育的成功,其实尽管荷兰只是一个小国家,人口也不多,但荷兰体育是有很长的历史的。冬季项目以及冰上项目是我们的传统项目,还有航海、赛艇,你知道,荷兰本来就是个航海国家,那些项目从历史上就有不错的成绩。平时,荷兰人也很注意在一些技能上从小的培养。比如你提到的游泳,在荷兰。有很多的游泳馆和游泳俱乐部,都是公开的,荷兰的小孩子们从小就会去那些地方学习游泳。比如自行车,你知道,荷兰是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的,这里地势低洼,骑自行车也算是一项技能。至于足球,我真不知道荷兰强大的原因,我想也许是因为荷兰到处都是草地,可以用来踢球的缘故吧。本报特派记者 董冰(本报阿姆斯特丹9月16日电)
(责任编辑: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