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CCTV5国庆献好戏 特别节目"国球长红"核心故事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9月25日16:29 搜狐体育

我来说两句

    搜狐体育讯 国球第一集:丰碑常驻

  容国团夺冠

  1958年,一条新闻出现在报纸上:容国团从香港回到内地。

  容国团,广东珠海人,后随家迁到香港,在香港,他击败了当时的世界冠军——日本名将荻村伊智朗。

回到内地之后,他公开宣布:要在三年内夺取世界冠军——在“大跃进”年代里喊出的各种豪言壮语里,可能只有容国团的这句豪言壮语,不但变成了现实,而且提前实现。这个日子,是1959年4月5日。在第二十五届世乒赛中,容国团在团体赛发挥失常的情况下,在男子单打决赛中战胜了曾9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匈牙利选手西多,成为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申办二十六届世乒赛

  二十五届世乒赛,中国除了取得辉煌的成绩,还有一个重大突破:获得了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主办权,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世界体坛的顶级赛事。为了举办好这届世乒赛,中国新建了一座比赛场馆——工人体育馆。

  1961年2月28日,能容纳一万五千名观众的北京工人体育馆落成。从那以后的将近半个世纪里,这座体育馆承接了很多重要的国内外比赛,它是一座丰碑、记录着新中国体育的历史。2008年,北京工人体育馆将承办奥运会的拳击比赛。

  1961年4月4日,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开幕。因为是新中国第一次承办世界大赛,所以参加开幕式的领导人规格非常高。除了有中国领导人,还有很多外国友好人士出席。其中,这个人对中国乒乓运动的发展影响深远。

  伊沃蒙塔古,英格兰人,时任国际乒联主席。作为英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他是亲近新中国的。当时,中国已经断绝了和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并且中断了和大多数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而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它的成员不能和中国这样的非成员进行正式的体育交流。在蒙塔古的推动下,乒乓球成为新中国最早恢复加入国际体育组织的项目——恰好这个项目是中国比较强的项目,恰好这个组织的领导人是一位左翼人士,恰好这个项目又不是奥运会项目、因此不受国际奥委会有关规定的制约——这三个“恰好”,构成了乒乓球成为中国“国球”的三个历史条件。

  十二大板的故事

  最先进行的是男子团体比赛。中国男队派出了容国团、王传耀、徐寅生、庄则栋、李富荣。在战胜联邦德国、厄瓜多尔、民主德国等队之后,1961年4月9日,中国队和日本队在决赛中相遇。

  当时,日本队代表了世界乒坛的最高水平。二十五届世乒赛上,日本队夺得了除男子单打外全部六项冠军。团体决赛,他们派出了世界冠军荻村伊智朗、木村兴治和国内冠军星野展弥。中国队应战的是庄则栋、徐寅生和容国团。庄则栋是中国队的第一主力,他在比赛中全取三分——徐寅生是中国队的第二主力,他演出了乒乓球史上永远的传奇故事:十二大板。

  在乒乓球的历史上,“十二大板”不是攻防回合最多的记录,但是由于这场比赛的象征意义和这个球对于整场比赛的关键意义,“十二大板”的故事成为中国乒乓球永远难忘的回忆。

  红双喜成为比赛用球开创历史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们国家多灾多难的年代。六十年代初,体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夺取世界冠军,二是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这两件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被人们称为“精神原子弹”。体育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乒乓球作为中国体育赢得世界荣誉的开始,也成为最受国人喜爱的体育项目。

  伴随着乒乓球的发展,中国的体育用品业,也第一次出现在世界顶级赛事的舞台上。第二十六届世乒赛,比赛用球使用的是上海出产的“红双喜”,时至今日,红双喜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体育品牌。

  <如何打好乒乓球>成为辩证法的典范

  素有“智多星”之称的徐寅生到女队讲课。

  徐寅生没有做特别的准备,他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讲了自己对于乒乓球运动的理解,这篇讲话在整理之后交到了毛泽东手里。1965年1月12日,毛泽东做出批示,称这篇讲话“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处处反对唯心主义和任何一种形而上学”,是“小将们发起的挑战”。

  毛泽东的批示不但影响了徐寅生的一生,而且影响了整个中国体育界,其中最直接影响的是中国乒乓球女队。

  人生能有几回搏

  人生能有几次搏,这句话本来是容国团自己的座右铭。在这种精神支撑下,容国团赢得了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也带动了中国女队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第二十八届世乒赛之后,他的这句话成为中国体育界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十几年之后,中国女排提倡的“拼搏精神”,正是从容国团的这句名言“人生能有几次搏”脱胎而来的。容国团为中国体育留下了又一种永恒。第二十八届世乒赛,中国队共获得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五块金牌,中国乒乓球运动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

  国球第二集:伟业长存

  三杰之死:

  北京城的变化,只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北京二环路边,有一座水闸。四十年前,这里曾经有一个养鸭场。1967年的一天凌晨,这里来了一个外形英俊的小伙子。他点燃一支烟,又点燃一支烟,在烟盒里还剩最后一支烟的时候,他决定了——

  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的名字叫容国团……

  选择死亡的不是只有容国团一个人,还有姜永宁和傅其芳——他们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香港回到祖国内地的乒乓球运动员:姜永宁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男子单打全国冠军;傅其芳是中国男队主教练,中国队的第一个团体世界冠军,就是在他的率领下取得的;容国团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被称为“乒乓三杰”的他们,在动乱的年代里,选择了相同的方式抗议动乱的年代。

  乒乓外交

  1971年3月,周恩来总理写给毛泽东主席一份报告,其中阐述了中国参加第三十一届世乒赛的政治斗争策略,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中国队出现在名古屋。4月4日、也就是本届世乒赛结束前三天,美国运动员科恩错上了中国代表团的专车,庄则栋主动送给他一幅杭州织锦。

  这个镜头,被敏感的新闻记者捕捉到了,迅速地成为头条新闻。

  4月6日,毛泽东主席在晚上十一点多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第二天就是世乒赛结束的日子,刚当选国际乒联执委的宋中向美国队发出了访华的正式邀请。

  自从乒乓球运动诞生以来,它一直是一项并非主流的体育项目。但是在1971年的那个时候,全世界的政治家都在关注乒乓球——

  日本友人后藤钾二激动了,他从来没有想到:他为了举办一次成功的世乒赛而邀请中国参加,竟然无意中促成了中美两个国家的握手;日本政府的官员们不安了,他们发现中国人绕过日本、把手伸向了太平洋的另一端;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国朝野震动了——谁也没想到: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竟然是通过乒乓球作为媒介的。

  4月14日,周恩来接见了来访的美国乒乓球队——

  同一天,尼克松总统宣布了改善对华政策的一系列步骤,随即又表示了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诉求。

  就这样,小球转动了地球,“乒乓外交”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一大创举。

  1972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在白宫,他们受到了尼克松总统的接见。联合国总部破天荒地暂停了会议,让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进行表演。至此,历时一年之久的“乒乓外交”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

  1971年11月3日,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在北京开幕,这是“文革”动乱以来中国第一次举行重大的国际比赛,58个亚洲和非洲的的国家或地区参加了这次比赛。那几年,乒乓球为中国的对外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72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正式的洲际比赛;1973年8月,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在北京举行。

  记录这次赛会的纪录片《万紫千红》风靡全国——在回顾历史往事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正是在“歌如潮,花如海”的歌声里,乒乓球真正成为了中国的“国球”。因为她不仅作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长红不衰,而且发挥了远远超过体育的作用。

  “高抛发球”的秘密

  在第三十二届世锦赛上,中国选手许绍发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高抛发球”。这项技术本来是中国选手在六十年代发明的,直到这时才被许绍发运用在世界大赛上。这项技术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以致于在如今的世界乒坛上,所有运动员几乎都会一手“高抛发球”。

  许绍发是中国乒乓球界又一位“智多星”式的人物。八十年代他接替李富荣出任中国队总教练,率队在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上连续演出经典战例。1996年,他又联手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成功的乒乓球商业运作,在乒乓球运动职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许绍发对于乒乓球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在八十年代后期组建了中国乒乓球青年队,队中的刘国梁、孔令辉等选手,后来都成为中国乒乓球的标志性人物。在这支青年队里,许绍发独具慧眼地推行了“直拍横打”的新技术,引起了乒乓球直拍技术的一次革命。

  乒乓史上最大的逆转

  1977年的第三十四届世界锦标赛,男子双打四分之一决赛,中国削球选手黄亮和陆元盛遇到了前世界冠军、匈牙利选手约尼尔和克兰帕尔,决胜局,黄亮和陆元盛以11比20落后。对于削球选手来说,在这样的比分面前谁都会丧失信心,但这对中国选手却不是这样。他们连得十一分反败为胜,创造了乒乓球历史上最悬殊的逆转神话。

  在乒乓球的21分时代,有过各种各样的赛点逆转,近期的典型战例是刘国正的大逆转,而在历史上,还有这样几次大逆转——

  第二十八届世锦赛,李富荣在16比20的时候逆转胜木村兴治;

  第三十六届世锦赛,王会元在13比20的时候逆转胜瓦尔德内尔;

  第三十九届世锦赛,江嘉良在15比20的时候逆转胜瓦尔德内尔;

  至于18比20、17比20的逆转,在乒乓球的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

  女子比赛中最极端的逆转是童玲和朴英顺的比赛中打出来的,比分是12比20——童玲的这场胜利,使得朴英顺没能第三次蝉联世界冠军。

  国球第三集:魔术常新

  审视乒乓“低潮”

  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自从夺取世界冠军以后(当男队在1973年世乒赛上夺得男子项目三项冠军后),它至少经历过三次明显的低谷(女队被称为凡沾女子边的都会输,女队处于低谷)——

  男队第一次低谷是1973年,在第三十二届世界锦标赛上,中国男女队失去了团体冠军;男队第二次低谷是1979年,第三十五届世锦赛,中国男队惨败于匈牙利队;男队第三次低谷的时间很长,是从1989年到1993年的第四十届到第四十二届世界锦标赛,中国男队连续三届与世界冠军无缘,而瑞典队则三度蝉联团体世界冠军。

  再后来,由于乒乓球比赛的最高舞台转移到了奥运会上,所以虽然中国男队也失去过两次世锦赛团体冠军,但是这种失利并不能算是“低谷”。

  在中国男队三次走入“低谷”的时候,都采取了同样的手段走出低谷——发现“魔术师”!

  魔杖的演变

  蔡振华离开中国队以后先是到意大利执教,1989年,在中国男队陷入谷底的时候,应许绍发之邀回国执教,一直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这期间,他成为有史以来中国男队成绩最为突出的教练员——

  乒乓球拍,是乒坛“魔术师”手里的“魔杖”——

  乒乓球运动,直接派生于中世纪的网球,因为最初是在餐桌上打的,所以被称为“桌上网球”。

  最初的乒乓球拍是木制的;1902年,英国人发明了颗粒胶球拍,使乒乓球产生了旋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乒乓球进入了海绵球拍的年代:奥地利人和日本人,先后发明了厚海绵拍和软海绵拍,这让乒乓球的球速加快了;

  1957年,日本人发明了将胶皮贴在海绵上的正胶海绵拍和反胶海绵拍,其中,反胶球拍能够使速度和旋转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正贴球拍则有利于选手发挥力量和速度。

  1959年,国际乒联对球拍进行了规格化,要求胶皮加海绵的总厚度不得超过四毫米;

  1961年,中国选手首次使用了长胶粒球拍,她是“魔术师”鼻祖张燮林的秘密武器;

  1965年,林慧卿和郑敏之首次使用了两种不同性能的球拍并且建立了奇功;

  1970年,奥地利人又发明了防弧圈海绵球拍,蔡振华就是使用这种球拍取得了优异成绩。

  乒乓球的演变

  红双喜现任老总黄勇武刚上任上海乒乓球厂的厂长时,不相信国手对球的感觉有那么敏锐,于是做了几只重量依次相差只有0.01克的乒乓球,拿到国家队。结果,江嘉良和另一位国手竟然一个不差地把序排了出来。

  正是由于国球的高标准,才令国手们练就了如此的敏锐,能够把手中的“魔杖”运用得出神入化。可想而知,当球的直径从38mm改成40mm,标准重量从2.48克改成2.70克时,成名国手们又将面临多么大的压力。2001年大阪世乒赛成为分水岭,小球时代的王者孔令辉2比3终不抵王励勤,后者成为大球时代的“王”,喜极而泣。而孔令辉和刘国梁先后退役。

  胶水的演变

  现在国手比赛前刷十遍胶水不新鲜,王励勤爱刷拍也是公开的秘密。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男队处于低谷时,刷胶水却被视为异端,马文革是第一个每次刷拍的国手,被斥为浪费训练时间。

  有机胶水是1970年代由欧洲选手发明的,可以令海绵膨胀,从而增大弹性,加强球拍的威力。但国手长期使用国产胶皮海绵,技术以快攻为主,所以难体会到灌胶好处。马文革率先使用进口的Nittaku套胶,而且他真正掌握了现代弧圈,只有灌胶才能令威力发挥最大。

  十几年过去,刷还是不刷,再次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无机胶水取代有机胶水已是大势所趋,而它对球拍和技术的影响尚未可知。这一次,中国队主动应变,从各方积极搜罗无机胶水,于8月在山东日照由二队展开了大规模测试。

  球台的演变

  最大的革新莫过于彩虹球台的问世,这一源于赵州桥的灵感,彻底颠覆了乒乓球台横平竖直的传统形象,弧形的曲线美不仅令乒乓赛场更赏心悦目,也符合乒乓球是“制造弧线”的内在规律。

  这一革新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运动认知的转变:从单纯的竞技为主金牌至上,到娱人悦己快乐乒乓。弧形造型不仅出现在电视转播中,也越来越多被用于大众球台甚至室外球台,这也表明国球正在被还原到体育的本初。

  中国器材的进步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位前北京队教练出国援外,带去几支国产的经典球板准备送人,谁知国外队员毫不领情,甚至将那些板比作哑铃。当时的国产板为中国传统的近台快攻设计,又厚又重又硬。而国际上弧圈球正在兴起,对球板的要求越来越轻、薄、韧。有人说,中国是一流的技术,二流的球台,三流的球拍。90年代初,在时任国家队主教练许绍发的支持下,瑞典一家品牌为中国队设计了“阿瓦拉”球板,以更好地适应弧圈技术的需要,这种板一度在国手中几乎人手一支。尽管价格是国产顶级球板的8倍,还有一位父亲为学球的孩子一口气买了13支,因为害怕日后断货。

  后来,这位教练下海,自己先后参与创立了三个国产品牌。时至今日,中国的专业代工厂为日、德、瑞典等国际品牌代工,产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至少证明了“中国制造”的质量已获认可,虽然离“中国设计”尚有距离,但本土品牌的出口量与日俱增,甚至开始赞助海外球员。

  为提高运动的观赏性,时任国际乒联主席、现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提出,将球改为40mm。中国的红双喜冒着风险,主动为国际乒联试制大球,最终成为新时代乒乓球的标准制订者之一。如今可以说,假如红双喜的球厂限产,全世界的高品质乒乓球都将吃紧。

  如果说中国的球拍从三流晋级中游,球台从二流升至一流,则球已经变为世界的标准。

  国球第四集 友谊长青

  海外兵团

  也是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乒乓球的“海外兵团”现象第一次出现。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由于受“何智丽”风波的影响,中国女队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无缘奥运会的老将戴丽丽、耿丽娟退役了,分别远走意大利和加拿大;拿到女单亚军的李惠芬在40届世乒赛女单比赛被爆冷出局后,也退役了,前往日本打球;被“让球”伤了心的焦志敏也退役了,她被公派到瑞典学习,很快,在瑞典,她和安宰亨登记结婚。加上此前挂拍的童玲以及汉城奥运会后持续低迷状态的陈静,中国女队不得不在北京亚运会中起用了新人,邓亚萍和乔红,与前辈相比,她们的打法更为先进,更为主动,进攻更为出色。

  香港女队因为齐宝华和陈丹蕾的出色表现,最终获得团体铜牌。那时,媒体对于齐宝华和陈丹蕾的称呼是“别动队”,而不是海外兵团。

  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找出第一个代表中国乒乓球协会以外的协会参加国际比赛的原中国运动员。但是他们开始在世界大赛上威胁中国队却是从1991年开始的。

  1991年日本千叶世锦赛,中国乒乓球队正处于低谷时期,而活跃在外的原中国籍运动员,却都有不错的表现。香港的陈丹蕾战胜了刘伟进入前八名;同样出现在单项比赛前八名名单中的,还有代表加拿大的耿丽娟,她曾为中国队获得过四次世界冠军。代表挪威的前北京选手王燕生、代表法国的前四川选手王晓明和代表香港的齐宝华。而代表加拿大的前广东籍选手黄文冠则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球场上。

  1994年广岛亚运会,何智丽代表日本队出战,连续击败邓亚萍和乔红获得女子单打冠军。亚特兰大奥运会,黄文冠击败瓦尔德内尔,进入男子单打前八名;而女子单打前八名中,有三位中国选手和三位前中国选手,最终何智丽和陈丹蕾止步八强,陈静则和邓亚萍演出了一场经典的厮杀。

  正是因为他们的出色表现,刺激了中国国内的非主力国手,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更多的前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代表其他的协会参加国际比赛:

  代表卢森堡的倪夏莲,获得过两次世界冠军;

  代表日本的韦晴光,他获得过奥运会冠军和世锦赛冠军各一次

  对于大量中国运动员移居海外的情景,在今天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人们已经完全可以接受了——中国乒乓球的实力实在是过于强大,那些难以在中国国家队立足的二流选手和过了鼎盛时期的世界冠军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到国外打球,决不仅仅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手段,延续他们的乒乓球理想,并且在扩大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影响。

  国球第五集 偶像长红

  永远的老瓦

  在一项一直被亚洲运动员所雄霸的体育项目上,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可以称得上是亚洲之外最好的乒乓球选手。他既是中国的对手,也是无数中国球迷心中的偶像,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瓦”。从1981年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上亮相开始,在持续20多年的时间里,“老瓦”一人抗衡了六代国手。无数场比赛,他曾和中国队员一起上演过很多经典的对手戏——

  1987年世锦赛,老瓦VS江嘉良;

  1993年世锦赛,老瓦VS王浩

  1995年世锦赛,老瓦VS王涛;

  1995年世锦赛,老瓦VS刘国梁

  2000年世锦赛,老瓦VS刘国正

  2004年奥运会,老瓦VS马琳……

  2000年悉尼奥运会,小球时代的最后一次奥运会,中国乒乓球的这个伟大对手战胜刘国梁后,在决战中和孔令辉相遇了——

  孔令辉连胜两局后,瓦尔德内尔看起来似乎已经不堪一击。

  但是第三局和第四局,老瓦再现了他巅峰时代的才能,关键的第五局。最终孔令辉赢得了 “小球时代”的最后一场奥运会比赛,因为这场比赛是奥运会赛场上偶像和偶像之间的对话,注定将永垂青史。而老瓦把他夺冠的希望留在了四年之后的雅典奥运会上。男子双打,老瓦/佩尔森战胜了孔令辉/王皓。但在1/4决赛中,以1比4负于丹麦的马泽/图格威尔

  男子单打,老瓦战胜了马琳,但半决赛,他不敌王励勤,获得第四名.带着令人啼笑皆非的最后一球,老瓦离开了雅典赛场。毫无疑问,他是最值得中国乒乓球选手尊敬的对手。

  发展三阶段

  如果从赛事的角度看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看到三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 “世界锦标赛阶段”,那时,证明中国乒乓球实力和寄托着中国乒乓球荣誉的只有世界锦标赛这一项赛事。在那个时候:只有英雄、没有偶像;只有精神、没有物质;

  第二个阶段 “奥运会阶段”,在乒乓球进入奥运会以后,英雄般的明星变成了偶像般的明星——精神的榜样作用还在,同时也在带来着财富;

  第三个阶段 “奥运会加联赛阶段”,随着中国乒乓球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亲近乒乓球运动的明星,他们在精神和物质的各个层面,都成为成功的范例。

  国球第六集 梦想长在

  正定基地的老人

  河北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这里是每次世界大赛前,中国乒乓球队进行封闭训练的地方。这位老人就是基地的创办者,他曾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一位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出于对乒乓球长达五十年的挚爱,1988年他开始以到处化缘的方式,筹建这个乒乓球训练基地。也正是在那一年的奥运会上,正式比赛中多了乒乓球和网球两个项目。

  赛场上的这些瞬间曾感动了许多中国球迷。他们都被永远定格在了正定乒乓球基地的这个陈列馆里。从这以后,正定成为了中国乒乓球的风水宝地。当初中国乒乓球队选择正定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普通人关于乒乓球的梦想:这个梦想感动了所有人。

  国球第七集 国球长盛

  乒坛巨星

  在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历史上,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三位男运动员是——

  刘国梁,11次;

  孔令辉,11次;

  王涛,9次;

  在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历史上,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三位女运动员是——

  王楠,19次;

  邓亚萍,18次;

  张怡宁,13次。

  从零开始

  中国乒乓球队一直有一个座右铭:走下领奖台之后从零开始——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竞技体育的内在规律。

  在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之际,中国乒乓球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正在积极备战,争取在自己的祖国,捍卫“国球”的荣誉。

  离奥运会开始还有一周年的这一天,中国男队像以往那样,在主教练刘国梁率领下进行了认真的训练。

  王励勤进行了大量的移动练习,作为一位横拍选手他必须这样做。王励勤被公认为目前中国男队实力最强的选手,他的技术是中国风格和欧洲风格的完美结合。2008年,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的王励勤将向团体和单打两块金牌发起冲击。

  训练间隙,马琳在几块球拍上签了字。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这是他在为母校的同学尽义务。马琳曾经和悉尼奥运会失之交臂,雅典奥运会上他虽然获得了冠军,但是单打输得窝囊。2008年,他希望在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刘国梁的指导下,王皓今天的发球训练特别多。虽然王皓的直拍打法已经完全不同于他的所有前辈,但是发球、接发球、发球抢攻这“三板斧”,仍然是每个直拍选手的主要得分手段。2008年,王皓要做的,不但是为雅典的银牌改变颜色,而且还要为中国的直拍快攻传统再立新功。

  除了这三位最炙手可热的运动员以外,其他男选手也在争取参加奥运会的机会——

  2007年8月8日这一天,中国女队的训练课进行得也很火热——

  这天的王楠,从早到晚都盛开着笑容。对于这位两届奥运会上获得三块金牌的老将来说,坚持的意义在于2008年的梦想。

  这天的张怡宁,自始至终脸上看不见笑容。从她不苟言笑的表情上不难看出:为了北京奥运会,她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她知道、她是一个北京的孩子。

  这天,郭跃总是受到主教练施之皓的训斥。虽然她已经被认为是王楠和张怡宁之后第三位女子乒乓球的超级巨星,但是,“被认为是巨星”和“真正成为巨

  王皓

  王皓,技术先进,外形俊朗,是中国男队2002年之后涌现出的集实力与偶像气质于一身的明星球员。如今,他也是中国男队中竞争2008年北京奥运会参赛席位的重点队员之一。雅典奥运会和上海世乒赛失利后,王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压抑和痛苦之中。厦门封闭训练的一次比赛,焦躁使王皓很快输了下来,中午他马上被刘国梁和教练吴敬平叫到了房间。尽管是摆事实、讲道理,但一提雅典奥运会的教训,王皓就面红耳热,如坐针毡。王皓觉得前有王励勤、马琳两座大山难以逾越,后有马龙、陈玘用枪顶住自己腰眼,丝毫不敢松懈、打盹。他长期颤颤惊惊,周围蔓延着竞争的杀气,抬眼全是队友的虎视眈眈,他盼望这种悬念早揭谜底,柳暗花明,可以说,竞争使他已近崩溃。

  难以支撑时,一次王皓打电话给妈妈刘志英,他失声痛哭,那边善良脆弱爱子心切的母亲面对这种沉重又怎能相劝,听着儿子的哭声,自己也不禁落泪,哭声泪水中还流露着对事业的挚爱!面对动摇、儿女情长,男队教练组看在眼,痛在心。他们是铁打的汉子,都经历过日复一日超强度的训练和赛场上刺到见红的洗礼,他们也有血肉亲情,但为了奥运,为了打造一代精品战神,他们不为情所动,绝不心慈手。

  当然他们绝不是盲目蛮干,一切举措运作均在计划之中,备战奥运也有着松紧宽严的阶段,严紧高压是升华的基础。萨格勒布备战的封闭训练刚刚结束,男队教练组在调整期加大了与运动员的交流、沟通,相应降低了训练的强度与密度,同时向全队宣布,教练组的用人标准是枪口一致对外,是决不输给外国人。这时,刘国梁细心地发现王皓紧绷的脸马上松弛下来。

  艰辛的付出,换来丰硕的回报。49届单项比赛,中国男队精英尽数杀败宿敌会师决赛,赛后王皓发自肺腑深情地说:“感谢所有折腾我的人!”

  

  

(责任编辑:李奇)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