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亲眼目睹奥林匹克走进中国 拜访何振梁先生侧记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10月25日22:33 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北京体育馆路,国家体育总局宿舍。

  穿过枝头浓厚的秋色,记者第三次走进何振梁先生的家。

  记得第一次到何老的家拜访,是2001年的一个秋天。在那举国同贺,庆祝申奥成功的一场场欢歌热舞之后。

  6年后,窗外,是同样的秋色;室内,是同样简朴的陈设。

  连何老谦逊的话语都是同样的:“我们家太乱了,简直都不像样子!”

  迎出来的还有何老的夫人,梁丽娟老师也是一样和煦的笑意:“不好意思!刚刚整理了几天,又都堆满了!”

  记者环顾这熟悉的场景!地上是与6年前一摸一样的普通家具,它们还都是原位原样地“站立”着。与6年前还一样的是,几乎能够摆放物件的地方,都被一摞摞往来的文件、资料、传真、信函摆满。

  记得那一次,何老也是说:“等忙过这阵儿,我再慢慢地弄。”

  那期间,何老实在是太忙!喜讯过后,要实现对国际奥组委承诺的那样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

  那次,记得何老还说:“忙着忙着,就忘记吃饭的时间了。我们两个都不讲究,吃个面包,煮点面条就对付一顿。”

  一同拜访的还有新华社体育部记者李贺普,他问:“怎么不找个人帮您整理?”。

  何老温和地笑着说:“都得是晚上工作,白天要开会忙一些事情。而且常常是英文、法文的文件,我看过之后,还要再传真或者发电子邮件答复,一来二去的多次往返。幸亏有老伴陪着我忙!”

  记得2001年的那次拜访,记者问了同样的问题,何老几乎也是同样的回答。记者注意到何老讲这句话时,目光投向在小书房里忙碌的梁老师。

  书房里的梁老师慢悠悠地接过话头儿:“没事儿!习惯了。


  北京两次申奥时奥申委的同志亲切地称何老是“最年长的志愿者”,他这次笑着接上了老伴的句:“老梁才是最老的志愿者,她比我还大两岁。我不会电脑,都是她做我的老秘书。”

  那目光让观者动容!这对年近八旬的老夫妻,就这样和风细雨地传递着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心手相携。

  记者起身,走进书房,桌面上铺满了纸张。狭窄的一角,尺把宽的地方,梁老师正在帮记者在电脑前查找何老提到的材料。

  面对何老,记者很难提问及落笔。

  半个多世纪里,他经历了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里,他见证了奥林匹克走进中国的悲喜交集。

  为了国人的世纪梦圆,正如国际奥委会总干事说的,他目睹了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中“一块砖、一块砖地砌成了通向申奥胜利的长城”。中成国体育开拓者奖、中国体育运动荣誉奖、中国电视体育终身成就奖以及国外许多的功勋奖项,岁月累积下人们的尊重,岁月也铭刻下人们的景仰。

  他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在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中,更是声誉卓著。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今年曾经公开评价说,“如果没有像何振梁这样的人所作出的努力,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在当今社会里享有今天这样的地位”。

  就在昨天,一位到访北京的国际奥委会的英国委员,他曾经为英国申奥成功被封了爵士,他问何老:“你们的后代会不会记得,是何先生的贡献把奥林匹克运动会带进了中国?”

  何老说:“历史终究是要被遗忘的。我心甘情愿!是人民把我放在曾经的这个位置上,能够做些事情,终身无憾!”何老平和、平实的话语,在记者心间贯通的是纯粹,是博大!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何老发自肺腑的话语,更是何老披肝沥胆的写照。

  记者生涯20年,走过人海茫茫,总是脚步匆匆。物是人非,沧海一粟。而有的人,会一直在记忆的长廊里清晰呈现。对于记者而言,又不仅仅是对于记者而言,何振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

  是呀!天才固然受人赞叹,但品格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前者只是智力超群的范本,而后者则是高尚灵魂的结晶。

  2008年奥运,正一天天向中国走来;2008年的奥运记忆,也将一天天伴随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谨让历史作证! (李玲)

(责任编辑:王海陆)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