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乾隆御笔“都一处”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10月27日10:14 搜狐吃喝

我来说两句
乾隆御笔
乾隆御笔

都一处烧卖
都一处烧卖

  烧麦,是中国各地人民都喜欢的一种吃食,它有许多叫法,如山西叫梢梅,湖北叫烧梅,江南叫烧卖,等等。虽然名称不同,其实所说的都是同一种食品。

  然而,“都一处”的烧麦却别有一番风味,其奥妙在于用料。它是用精白粉烫面为皮,包以各式馅料,如猪肉馅,韭菜馅,蟹肉馅,西葫芦馅,三鲜馅,捏成梅花状,蒸熟即可食用,“都一处”烧麦味美馅嫩,洁白如雪,形似石榴,色、香、味、形俱佳。

  传说北京“都一处”烧麦是在山西梢梅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说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一个叫王瑞福的山西人,在北京前门外开设了一间小酒铺,专门经营猪肉大葱梢梅。由于本小利微,王瑞福只好比人家早开门,比人家晚打烊,起早贪黑,含辛茹苦,但还是赚头不多。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访,回京进永定门来到前门一带,这一天正是农历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老百姓都带着齐备的年货,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吃团圆饭。众多店铺也早已关门上板,掌柜的把全店人召集到一起“说官话”(旧社会商家年终结算帐目,分配奖励,决定人员去留),分红领赏。只有王瑞福开的这家酒铺仍在开门营业,并大红灯笼高挂,招揽客人。乾隆一行3人便走进了酒铺。王瑞福一看这3位客人,衣帽整洁,仪表不俗,又从衣着表情上猜出他们是一主二仆的身份。王瑞福凭着十几年经营酒铺的经验,连忙把3位客人让到楼上,把店中的洋酒“佛手露”和酒铺自制的几样拿手凉菜“糟肉”、“凉肉”、“马莲肉”一齐端上桌来,亲自为3人斟酒,并站在一旁伺候。

  饮罢酒,尝过菜,其中一位客人问店家:“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赶忙回答:“小店没有名字。”这位客人听见楼外鞭炮齐鸣,想到家家户户已在欢度新春,生出几分感慨,他非常感激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当时一听也就过去了,并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几个太监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对王瑞福说,这块匾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三十晚上来吃饭的3位客人中,主人打扮的就是当今皇上。王瑞福听罢连忙朝天叩拜,立即将匾挂在进门最显眼的地方。从此,“王记酒铺”便改名叫“都一处”了。

   现在乾隆皇帝御笔写的“都一处”虎头匾挂在店堂正中,门口挂的是郭沫若写的豪放、刚健的“都一处”三个大字。

  王瑞福还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当“宝座”一样供起来。并将乾隆走过的从大门到楼上的一段路保护起来,终年不打扫。日积月累,来往客人带进的泥土越来越多,最后成了一道土埂,被称为“土龙”,这条“土龙”在清代被列为京城的“古迹之一”。清朝《都门纪略-古迹》记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苏州文人张子秋,慕名来到“都一处”,酒饭后写到“都一处土龙接堆柜台,传为财龙”。

  “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生意兴隆,许多人争相来此观看御匾,后来很多中外宾客用餐后都要在御匾前合影留念,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现在。

  今人有藏头诗赞曰:“都城老铺烧麦王,一块黄匾赐辉煌。处地临街多贵客,鲜香味美共来尝。”短短二十八个字,把“都一处”的历史、经营特色、所制烧麦的鲜香味美,都一一道出,最后两句还告诉大家“都一处”临街开店,交通方便,号召大家都来品尝“都一处”的品牌食品--烧麦。现因前门大街修建,都一处已经暂时迁址方庄了。

(责任编辑:老满)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