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境内火炬传递 > 大同市火炬传递 > 最新消息

山西省大同市历史人物

  改革先驱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名赵雍,春秋占国时期赵国国君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年,肃侯病逝,赵雍继位,称武灵王。

当时,赵武灵王在抗击胡人入侵的战斗中,发现胡人身穿短衣,骑着快马射箭,远比赵国军队身穿盔甲、驾驭战车的战斗力强。于是在武灵王十九年召集大臣议论国事,他说:"赵国北面有燕国,东北有胡人,西面有林胡、楼烦、秦、韩等强国,中山国又插进我国心腹部位,如果没有强大军队来保卫自己,赵国定会灭亡。现在我想实行胡服骑射,以便加强军队战斗力,众卿意下如何?"群臣听罢此话,纷纷摇头反对。赵武灵王只好去找先王托孤老臣肥义商量此事,武灵王说:"凡是胸怀大志的人,定会遭人谴责是‘伤风败俗‘;凡是有独特谋略的人,也定会遭人误解是‘傲慢人民‘。

  我现在想用胡服骑射来教导百姓,但要受到世俗议论,这该如何是好?"肥义说:"臣闻听人言,‘办事不果断,就不使事业成功;行动不迅速,就可能半途而废‘。既然大王要打定主意移风易俗,就不要顾及世俗议论。臣认为,凡是胸怀大志的人,都不会与世俗随波逐流;凡是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会优柔寡断。愚者,对已经成功之事尚且愚昧无知;慧者,在事态萌发之前却已看到锦绣前程。大王既然认为胡服骑射可以强兵,为何还要疑惑不定呢?"武灵王说:"我不是疑感胡服骑射,我是恐怕世俗讪笑。如果赵国能够实行胡服骑射,那么富国强兵之功效将会不可限量。到那时候,即使是天下之人都来讪笑也无妨事,我还一定要打败胡人,占领中山。"君臣经过商议,赵武灵王作出决定,自己带头身穿胡服朝见群臣。结果,惹得叔叔公子成很为不满,称病不朝。赵武灵王即派大臣王蝶前去劝谕。公子成争辩地说:"臣才疏学浅,且又卧病不起,不能为大王实行胡服骑射而奔走效劳,实实有愧。大王既然执意实行胡服骑射,臣也只好秉忠而告。

  臣听说,中原是聪明人居住之地,是万物财货聚集之地,是圣贤教化传习之地,是正人君子行施仁义之地,是诗书礼乐应用之地,是特异技艺发源之地,是藩邦观光趋赴之地,是蛮夷倾心效仿之地。如今,大王要舍弃中原之优秀,而去效仿远方胡人之陋俗,这岂不是要远离中原文明,违逆天下之意愿吗?此事实在不事妥,还望大王三思。"王蝶听罢此话,即向赵武灵王如实禀奏。赵武灵王便亲自来见公子成。武灵王说:"衣服,是为了使用方便。礼教,是为了行事方便。圣人审时度势而制走礼法,其目的是为了富国强民。我听说,剪短头发,雕饰皮扶,袒露右臂,衣襟向左,这是瓯越民俗;染黑牙齿,雕绘头额,用河琢皮做帽子,此乃吴国民俗。只因地方不同,民俗和礼法自然也不相同。我国东面有黄河、薄洛之水道与齐国、中山国共同接壤,然而却没有舟船设施,这怎能够防守边界呢?我国西面有楼烦、秦国、韩国等劲敌,然而却没有勇敢善战的强大军队,这怎能够守卫国土呢?在国家生死危亡时刻,叔父即只是为了依循守旧于中原旧俗,而违背先王遗志,忘记了中山国侵我国土,虏我人民,决引河水,围灌我*城之奇耻大辱,这难道是您应该做的吗?"公了成听罢之后,立即叩头谢罪,惭愧地说:"臣愚笨得很,不明白大王之如此用心,竟敢妄称世俗见闻,实在有罪。如今大王要继承先王遗志来富国强兵,臣一定遵命而行。"接着,他又叩头谢罪,表示悔改之意。武灵王即刻赐给他一身胡服。次日,公了成便身着胡眼前去早朝。于是,武灵王正式向全国颁发诏谕,命令百姓穿起胡服,学习骑马射箭。仅在一年之内,赵园便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后来,赵武灵王亲自率领这支军队连年攻打山国、林胡、楼烦,用武力扩大了疆土,一直扩展到河北省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托县一带地区。正如《史记·匈奴传》所载:"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灭亡。赵武灵王征战胜利奏凯还朝,立即颁奖庆功,赦免天下,在宫中设置酒宴犒赏群臣,接连五日,欢乐方休,并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从此,赵国北方安定无虞,道路畅通无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赵国开始强盛,并且跃入"燕、赵、韩、魏、齐、楚、秦"七大强国之内,敢与强大的秦国抗衡。赵武灵王晚年逝世之后,埋葬在代地沙丘。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故将此地改称灵丘。至今灵丘城东南,尚存赵武灵王墓。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促使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他是大同地区最早传播中原文明的拓荒者,是移风易俗的典范,是改革家的先驱,是开明的君主,对推动历史进步,促讲民族文化交流有着卓越的贡献。正如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对赵武灵王的高度评价:"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张辽
张辽

  魏国大将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期著名将领。东汉未年投吕布帐下为将,吕布在下邳被曹操消灭后,投降曹操。由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初投曹操便被提升为裨将军。

  建安二十年,张辽驻守合肥,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张辽召集了手下强兵将士八百人冲锋陷阵,杀伤敌兵无数,直冲到孙权帅旗之下,致使孙权大谅失色,部将闻风丧胆,不战而逃。张辽部下将士无不佩服他的胆识和英武。孙权围城十几天,屡遭失败,只好撤军。张辽又乘胜追击,连打胜仗。日后曹操嘉奖张辽时说:"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遂拜他为征东将军。曹丕继位后,封张辽为晋阳侯,增邑千户,又专门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府第。

  张辽于五十三岁病逝之时,曹丕为失去一员大将相当难过,哀悼时痛哭涕,谥张辽为"刚候",并让张辽的儿子张虎继承了张辽的爵位。

  鲜卑骄子拓跋宏

  拓跋宏,复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以后的第六个皇帝,即魏孝文帝。他在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于平城皇宫之内,其父献文帝非常高兴,因喜生贵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母亲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为太子则被赐死"的规定,身遭厄运。拓跋宏在宫中奴婢抚养之下,自幼聪明,秉性孝谨,四岁时,就懂得为父亲吸吮脓疮,深受世人称赞,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岁的献文帝在永安殿暴崩,冯太后于延兴元年(公元471年)辅佐拓跋宏临朝听政。在此期间,颁行了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

  俸禄制--因北魏初年吏治混乱,官吏以自筹俸禄为名任意敲诈百姓、鱼肉乡民,故而规定官吏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官吏不得自筹。

  三长制--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别设置邻长、里长、党长。三长制是为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建立的的基层行政组织,有利于中央集权。

  均田制一-凡十五岁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向国家领取耕种的土地,男子一人可领取露田(荒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女子可领取露田二十亩。桑田为私田,也称永业田,死后可传给子孙。露田不能买卖,死后归还官府。

  这些针对当时弊政的政治改革,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对安定社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太皇太后冯氏驾崩,拓跋宏开始亲政。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为了摆脱鲜卑保守势力的影响,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决定迁都洛阳。事先他曾了解,以前北魏历代王朝,也曾多次议论迁都洛阳。但都因为遭到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被搁置了。因此这次迁都,他决意秘而不宣,召集群臣,声称要调集大军南征。于是拓跋宏全副戎装,率领三十万人马从平城出发,渡过黄河,进驻洛阳。有一天,文武百官司纷纷跪在马前,叩头谏止南征,有个鲜卑贵族拓跋休声泪俱下,苦苦哀求不要南证,并诉说以前北魏军队南征时,在淮河岸边屡遭惨败,尸体堆积如山的教训。拓跋宏听罢以后,改换怒容地对群臣说:"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劳而无功。不南征,便迁都。列位爱卿可以表示意见,赞成迁都的站在左边,赞成南征的站在边。"多少年来,文武百官一提起南征,都吓得魂飞魄散,尽管心里不太赞成迁都,但在选择南征和迁都两件事中,自然要避重就轻,选择后者。因此,都不谋而合地站到左边。干是,这些人都中了拓跋宏之巧计,大军便停驻洛阳,胜地完成迁都夙愿。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贵族穆泰、陆睿阴谋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阳分庭抗礼;大太子拓跋恂在势力的怂恿下,密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参加叛乱,但拓跋宏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叛乱者很快就被平息,太子拓跋恂被废,并被赐死。此番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人口约有百万,均称"代迁户"。朝廷颁旨规定:"代迁户"一律改为洛阳籍贯,死后要葬在洛阳北邙山。用汉服代替鲜卑服,朝中禁用鲜卑语,并改鲜卑姓不汉姓,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其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贺赖氏改姓贺、独孤氏改姓刘、贺楼氏收姓楼、忽忸于氏改姓于、纥奚氏改姓嵇、尉迟氏改姓尉,合称八姓。提倡鲜卑贵族同汉人士族通婚,拓跋宏自己就娶了崔、卢、郑、王四姓的女子做正妻,并把几个公主都嫁给汉族大姓,仅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三位公主。

  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使得鲜卑族进一步汉化。因此魏孝文帝可称为是鲜卑骄子,是个开明君主,在各个民族融合,互学先进经验,推动历史发展方面,做过很大贡献。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