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城乡的方言,是以山西和陕西汉语方言的腔调音节为基准的,同时又有着许多蒙古、满、回族语言成分,但主要音根是北方方言。从语言腔调看,在同样的晋陕基调中,郊区的土默特左旗操山西腔调较为明显;而托克托县由于距陕西近,故操陕西腔调较为明显。
呼和浩特地区的方言,明显的四个特点。一是带有古汉语、蒙语的特征痕迹,如火柴叫“取灯”,饺子叫“扁食”,唠嗑叫“闲篇”,拿来叫“拿将来”。二是发音接近晋、陕地区口语语音,不及普通话那么准确。例如“四”、“世”不分,“智”、“字”不分,“赤”、“刺”不分等等。三是“儿”化字较多。如“侄(儿)子”、“毛(儿)子”、“袄(儿)”、“裤(儿)”、“面条(儿)”、“门缝(儿)”等等。四是一些语词后面的重叠词用得很频繁,尤其是名(代)词和形容词后面用得多。如“白令令”、“红蛋蛋”、“蓝印印”、“花生生”等。
呼和浩特本地籍的蒙古族,多数蒙汉皆通,既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又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汉语汉文。他们的汉语方言与本地汉族的方言大同小异,只是保留的蒙古语成分多一些。
由于汉语与蒙古语混杂并用,长时间约定俗成,形成一批蒙汉合词。比如称粘糕为“拿糕”,“拿”是蒙语,意为“黏”,“糕”是汉语;称尘土为“唐土”,“唐”是蒙语,土是汉语;称直来直去是“直忽筒”,直是汉语,“忽筒”是蒙语,意为“井”;称盗贼为“贼忽拉”,贼是汉语,“忽拉盖”是蒙语,意为“贼”。
呼和浩特地区的方言,还常常夹杂满族和回族的方言。如当地人也称“糊里糊涂”为“糊里巴都”(满语)。称不开的水为“兀突水”(“兀里巴突”为满语),称“办事干脆”为“麻利”(满语)。有些话,虽然是满语,但蒙、汉、回、满都通用。如称“去吧”为“克”或“( kei )”,称“不安静”为“不消停”,称“损坏”为“遭贱”等等。而不是回族的本地人,有时称“寻死”也叫“寻无常”,称“坏了心眼”为“坏了乜贴”等。
呼和浩特市区的方言,新城与旧城各不相同;就是同在旧城的玉泉区与回民区也有一定区别。新城满族所操方言,往往是东北和北京的腔调语音成分多些,但又能明显地听出是呼和浩特特有的满洲话。旧城回民区的老住户,特别是通道街、和合桥一带的老居民,一般都操回民腔调,有的汉族居民也是如此。而玉泉区的老居民的方言,则操山西基准腔调,但又不是纯粹的山西话,一听即知是旧城北门里居民的话。
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交往越来越多,加之普通话的逐步普及,呼和浩特市区的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了。(来源:呼和浩特市政府网)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