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境内火炬传递 > 洛阳市火炬传递 > 洛阳概况

洛阳之最

 

  道家学说形成于洛阳

  自西周未年以来,随着政治危机的不断发生,古老的宗教性的天命思想即开始发生动摇,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夏、商、西周以来的旧制度开始动摇,新制度在旧制度的机体内开始孕育、产生,整个华夏社会处于大变改、大动荡的前期。

一些思想家最先感受到社会制度中所存在的危机,他们要创造一种新的理论来挽救社会,于是,道家学说便应运而生。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造人。据《史记•老子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集,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今鹿邑县城东北隅尚有传说老子修道成仙后,骑牛上天的升仙台。曾有古人撰老子升仙情形说:“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

  先秦典籍多载有儒家始祖孔子由鲁至洛阳向老子求教的事迹。如《吕氏春秋•当染》记载:“孔子学于老聃”;《庄子•天运》言:“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至沛,见老聃”等等。《史记•老子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可见老子学问高深莫测,使孔子佩服之至。现今洛阳瀍东寺老子故宅边还竖有石碑,上刻“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

  老子曾在洛阳做过周守藏室柱下史30多年。居洛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后来创作了五千多言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开创了道家学说。《史记•老子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括。《道德经》释其意有二: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先天地生”的世界本原。由于道很玄妙,不可名状,故老子又用“无”来表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道也指事物变化的总规律,万物之宗,既在事物之先,又寓事物之中。事物各自变化的规律则称为德。老子有句名言叫“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无不为”即是说道产生天地万物,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道的作用;“道常无为”则说明道的一切作用都是无目的的,是自然而然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老子将他的“无为”学说运用于国家治理上,对统治者主张无为。他认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食税太多;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喜欢有为,所以以“损有余(统治者)而补不足(民)”是合乎天道的政治,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以顺乎自然。

  老子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况,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败、存亡、古今、祸福、强弱、刚柔、有无、难易、虚实、荣辱等等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因果,提示出世界的事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他认为有与无是相对而言,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他不仅看到了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看到了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意是说灾祸中隐藏着幸福,幸福中潜伏着灾祸,即事物在发展中有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老子看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他主张在坚持正确原则时要避免极端化,从而防止适得其反,走向反面。洛阳偃师县李村老君洞有一副对联写道:“神所凭依将在德,人之对越惟其诚。”恰恰是老子这种思想观念的写照。

  因其居东周守藏史的优越地位,老子对中国夏、商、周以来的制度、掌故、文化典籍等都很熟悉,加上当时洛阳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的地区,他对于社会各方面矛盾的观察也比较深。所以,经过累积,他在洛阳创立了道家学说。这既是老子对华夏文化的贡献,也是洛阳对华夏文化的贡献。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迫切需要安宁的生活,老子的无为、清虚、静止学说,正是治理天下的一个方法。同时无为政治在一定时期也是有效的,西汉前期以无为政治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所取得的成功,就证明社会大动乱之后,统治者实行无为政治,是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生产的一种有效方法。

  东汉末年,民间创立了道教,遵老子为道教的始祖,奉《道德经》为道教的经典。唐朝对老子更加尊崇。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鼻祖,唐太宗召令柱下史为帝室先系,唐高宗李治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明皇李隆基封老子为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

  老子的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其思想中的精华,对现代社会仍有许多重要启示,仍将对人们构成深远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惜文)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