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圣火传递中原崛起 > 圣火传递中原资料

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昂起河南发展的“龙头”

  核心提示

  早上从开封大相国寺乘城际公交车,用40分钟到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的装潢公司上班,宽阔的郑开大道成就了普通职员吕良斌的生活轨迹。

  一辆辆冷藏车,从“中国食品之都”漯河出发,奔驰在京珠高速上快速运达郑州,在纬四路“双汇”专卖店售出的鲜肉、水饺,中午摆上了市民的餐桌。

  在郑洛工业走廊的中轴线上,巩义豫联热电公司推平荒沟建起一座现代铝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后的洛铜轧机派上大用场,薄如蝉翼的铝箔,演绎了河南首个百强县的现代工业梦想。

  …………

  中原城市群,踏着时代的节拍,脚步铿锵,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和张力,熠熠闪光,惹人瞩目。

  “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带动全省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龙头。”省委书记徐光春的殷切希望正在逐步成为现实:2007年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43%,高于全省8.7个百分点;生产总值超过8581.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65亿美元,占全省的77.2%;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4.3亿元,占全省的6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274.69亿元,占全省的65.1%。

  与时俱进

  ——探索中原崛起的城市群发展道路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标志着其经济社会和现代文明发展的程度。城市化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同追求的繁荣之梦。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城市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如何实现城市化,对决策者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在河南这片热土上,古都洛阳地,花重锦官城,一度流淌着世界仰慕的盛唐气韵;大宋汴梁城,清明上河风,曾经上演过繁盛的东京梦华。中原大地的都市文明,创造、积淀了不朽的灿烂中华文明。

  时空流转,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0世纪90年代,长期维持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河南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落后,城镇也不发达。1991年河南城镇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17.9%,没有一个人口超过200万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区域聚集和辐射作用有限。

  离河南的政治中心——省委大院只有1公里的黄河路,1981年几乎是郑州的“北环路”,到1991年,相隔不远的农业路外即是间隔的自然村落和麦田菜地。

  以城市带动农村,显然是“小马拉大车”,何其难哉?!

  1992年,春风浩荡,邓小平南巡谈话后,河南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审视度势,从基础设施入手,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1994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拍板定案,在车辆拥堵的金水大道开建“四桥一路”,郑州市民用期待和疑惑,猜想着立交桥的模样;仅仅半年后工程竣工,在开通的日子里,商城的老老少少过年似的纷纷登上高架路流连忘返,由此拉开了大郑州城市建设的序幕。

  同样是这一年的12月,河南第一条高速公路——郑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郑州至开封的距离仿佛陡然拉近。河南先后实施新郑国际机场、火电基地和高速公路等在内的20项重大基础工程,洛阳大化纤、新飞电器等20项重大振兴工程,大大促进了河南的城市化进程,为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和产业支撑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21世纪,城市的作用更加凸显。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缺乏有影响力的城市,就有可能排除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扩散的链条之外。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缺乏有竞争力的核心城市,一直是河南走向现代化的“软肋”。过去在我国历次生产布局时,河南常处于被动地位,区域竞争力弱化。

  面对新形势,河南怎会甘心坐等?2003年,在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的主持下,省委、省政府大胆提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鉴于河南核心城市首位度低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以“群”带动,把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来考量。

  2003年7月,《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正式将“中原城市群”确定为河南今后一个时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举全省之力,优先发展,使之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犹如拨云见日,搭建起了一个5.87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大舞台。

  这是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宏图大略。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连接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和济源等9个省辖市。用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群体,连城发力,共襄盛举,弥补河南省会城市不大、中心城市不足的缺憾。显然,这是一条富有特色而又充满希望的发展道路。

  2004年的春天,河南邀请20多位院士、专家为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构想“把脉会诊”。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的话鼓舞人心:“河南,已具备了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条件。”

  2005年,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与郑州代表团座谈时郑重地说:中原崛起看郑州。“看郑州”,就是要看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郑州作为省会和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全省处于特殊的地位,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此,要有特殊的思路,采取特殊的举措。

  同年12月,由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专家主持完成的《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研究报告》在京经过评审;2006年3月,河南批复实施《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中原城市群等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长期致力于城市群发展研究的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毛汉英称:“河南将‘城市群’写进规划,思维超前,领跑全国。”

  河南找到了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据权威机构研究,在全国15个城市群中,中原城市群竞争力位居第7。中原城市群已经同长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圈、泛珠三角地区以及成渝经济圈这样的跨省(市)区的“大块头”一样,正式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战略地位的升格,是中央对河南战略决策的认可、对中原城市群发展成果的肯定。

  内外兼修

  ——科学打造城市群的竞争力

  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是提高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前提。为此,河南的决策者始终把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放在第一位,坚持高起点规划。

  郑东新区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精彩华章,可谓“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国际招标,环形城市、水域靓城的新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建设大气磅礴,功能完善合理,一张白纸上书写出崭新图景。

  漫步郑东新区,只见道路四通八达,城市公园美景各异;CBD商务区湖水荡漾,高楼林立,400余家金融、证券、保险和企业总部入驻。美国摩根、意大利格拉姆、德国麦德龙、广东香江等国内外物流界大亨抢滩郑东新区,商都路沿线的物流产业带初具规模。

  河南艺术中心、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标志性建筑,风姿绰约,已成为大型会展活动的热场,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博会、2008中国旅游交易会等一大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展会。

  截至2008年6月,郑东新区建成区面积50多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7亿元,累计开工项目406个,入住人口突破24万。“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目标提前实现。一座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独具魅力的新城区迅速崛起,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核心区域。

  郑州城镇化率2007年一举突破60%,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33.2平方公里增长到2007年的294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由259万增加到375万。

  大郑州带动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河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前6强中,郑州所辖县级市占据了5个席位。郑州“龙头”渐成昂起之势。人们惊叹:“没想到郑州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

  跨过洛河,兴建新城,洛阳市区“豁然开朗”。累计完成投资336亿元,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新入住人口25万的洛阳新区,让古都洛阳青春焕发。

  新乡、许昌、焦作、平顶山、漯河、鹤壁等城市的新区,快马加鞭,改变了这些城市的昔日模样。

  城市规模的扩大只是城市化的基础,产业支撑才是立城之本、兴城之基。河南的决策者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这里朝气蓬勃,让我感到震撼!”这是洛阳中信重机40名外籍专家中资历最老的美国人尼尔斯发出的感慨。近4年来,重组后的中信重机经营收入从7.5亿元增长到60亿元,带动产业链条上的非集团企业200多家。

  中信重机和镶嵌在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的众多企业,成为河南工业的脊梁。在这条长约300公里、围绕310国道两侧30公里的带状走廊上,密布着12个节点城市、8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汽车、电力、铝工业、煤化工、石油化工等7大产业相映生辉。

  与此同时,京广、南太行、洛平漯等3大产业带发挥优势,在集约节约发展道路上高歌猛进,构成了中原城市群坚实的产业支撑。

  中原城市群9城加力使劲,错位发展,唱出了一曲雄浑壮美的交响乐。郑州瞄准汽车、铝工业、卷烟、电子信息和商贸流通等加大步伐;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的洛阳装备制造、铝电、石化、建材等产业快速重组、升级;大型能源基地平顶山、焦作加快经济转型;古城开封“一日梦回千年”旅游产业魅力重生,漯河食品工业、许昌电力装备制造业闻名全国。

  中原城市群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实力增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这样的活力恰恰反映出,中原城市群较好发挥了各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错位互补发展,高效率地发动起经济社会发展引擎。”

  创新带动

  ——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的优势在于一体化,魅力在于通过产业协同和空间协同来整合区域发展的资源要素,发挥聚合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增强其在更大范围内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对市场的占有能力。

  自2003年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一体化”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

  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记者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在开封参观时,感叹他心仪已久的泱泱千年古都的衰落,写下《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一文。省委书记徐光春看到这篇文章后批示强调:“我读后感慨万千,我们的古都开封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反面典型。开封之所以如此,我们不必过多地分析,重要的是现在如何在我们手里把开封建设好,发展好,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展示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现在看,要使开封发展起来,没有一些特殊的措施是不行的。”

  历史讲究机遇,河南抓住了机遇。省领导的远见卓识和果敢决断,使郑汴一体化进程迅速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河南从一条大道起步突破体制障碍,推进城市群一体化。2006年11月19日,作为“郑汴一体化”的标志——东起开封大梁路、西至郑州市金水路的双向10车道、总长39.11公里的城际公路“郑开大道”正式通车,全程不设收费站,运行一趟只需40分钟,城际公交票价仅7元。作为河南省的第一条城际公交线路,郑开公交无疑为中原城市群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起到了先导效应。

  伴随着郑开大道开通,郑汴两市的电信资费当年大幅下调,初步实现电信同城;旅游、文化、商务、邮政等领域相应推行了一系列同城服务措施。据省发改委透露,今后两城还将开通免费电视频道、异地通用公交卡、医疗卡等。

  2007年9月23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今年2月正式实施。

  开封失去的区位优势正在回归。长春皓月、北京汇源、南京雨润、山西晋煤、广东明珠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闻香而至,落地生根。开封步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启动的郑汴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有序展开。目前累计批准入驻项目21个,项目总投资194.8亿元。

  “郑汴一体化,是增强省会郑州首位度和竞争力、加快古城开封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它的最大意义在打破机制约束,创新共融相生,为整个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提供示范与模板。”河南大学教授苗长虹说。

  “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河南时的殷殷重托和深情厚望,让河南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上。

  中原城市群注定要在更大的平台和空间承担更多的责任。

  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吴传钧院士认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科学高效发展,实现集约节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原城市群在向基础设施同城化方向迈进。摊开中原交通图,城市群内任意两城市间2小时内可到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九城向心聚合,相向发展:郑汴洛一个走廊贯通三城,开封汴西新区产业西移,洛阳推进洛偃一体化;新乡向南发力,规划的桥北新区,隔河相望郑州;许昌向北拓展,建设连接长葛的城际大道,焦作济源不断加快南进东扩步伐。

  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有利于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一座“零换乘”的郑州铁路新客站紧张施工中,郑州国际航空港货运站工程、机场迎宾大道拓宽改造、洛阳机场扩建、郑州城市轻轨等重大工程摆上日程,国家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首座黄河公铁两用大桥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成立,中原城市群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为中原城市群九市之间搭建了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对话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城市群制度的一体化,为区域内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环保同治、产业互补、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探索只是一个样板,对整个河南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有很好的借鉴作用。2006年6月,河南选择了经济发展较快、工业比重较大、财政保障能力较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偃师、新郑等7个市作为试点,在城乡用电、医疗服务、居民户口、土地承包权等方面进行试验。2007年5月,河南出台了《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河南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体化发展为中原城市群赢得了先机。有着广阔腹地做依托,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焕发活力的中原城市群落,必将成就中原崛起的宏图伟业。

  □记者常法武孙德中朱殿勇李林

  

(责任编辑:小婧子)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