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运会 > 奥运活动 > 大众奥运时间 > 杨明先生演讲
采访之前勤做功课 奥运会报道记者的幕后故事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1月04日13:25 搜狐体育
我来说两句杨明视频:奥运会报道记者的幕后故事(一) (二) (三) |
搜狐体育讯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传播奥运理念,分享奥运精神,欢迎大家走进《通向2008—大众奥运时间》,我是陆姝,欢迎大家的到来。《通向2008—大众奥运时间》是一个传播奥林匹克知识的大课堂,同时也是我们分享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空间。我们的节目有幸得到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汽车合作伙伴,大众汽车公司的独家支持,在这里也对他们表示感谢。
那么今天我们的节目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看到校园里的师生们那种对奥林匹克的热情,我们非常的感动,在这里欢迎他们参加我们的节目。今天我们《通向2008—大众奥运时间》的主讲嘉宾是,新华社体育部的高级记者,杨明老师。
杨明:我下面给大家讲一讲可能也是大家最喜欢听的,喜欢关心的,就是奥运新闻报道的幕后故事,因为我们大家谁都看了很多的新闻报道奥运会,但是有一些报道它们是怎么采集的?采集的过程中发生哪些鲜为人知的有趣的故事?这个可能有时候在媒体上也没有被披露过,或者有时候写的也不是很详尽,我就给大家说一说。我想就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说起,每一届奥运会举那么一个或者到两个这种小事例,那么往下咱们就这么说。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想可能在座的有些同学那时候可能很小,那是二十二年以前了,在那届奥运会上是我们中国代表团,也是我们中国记者代表团第一次大规模的派队参加奥运会。那次给我们中国记者团国际奥委会是给了五十个名额,新华社作为通讯社,文字记者占了三十名,所以是一个报道的主力。那年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那是我们金牌零的突破,许海峰射击场上一枪打下了当时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然后我记得是我们整个是获得了十五枚金牌,那次也是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和海外的侨胞。中国体育首次在世界奥运会这种亮相,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所以给人印象很深刻,那年李宁是一人独得了三枚金牌,都是大家难以忘怀的。
那年的最主要的新闻,我想就是许海峰一枪获得了奥运会的首枚金牌。当时我们新华社报道有一个叫高建民的,现在是我们新华社体育部的主任,他也是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的委员,当时他还很年轻,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由他来负责射击报道,在这个之前,因为当时还没有互联网,信息也不是像现在这么的通畅,所以比赛我们中国参加的也不多,所以真正射击场上谁能拿金牌当时心里也没数。许海峰只是在当年的三四月份,可能墨西哥的一次什么测试赛上获得冠军,但在参加奥运会之前,他几乎是没有什么名气,而比较看好的是王义夫。
王义夫我们现在知道五届奥运会的元老,那么他当时的成绩比许海峰打得好,他是一个快枪手,就是打起来以后不像别人装枪那样磨磨蹭蹭,拿起就打,而且很有豪情的,而许海峰是一个慢性子,打枪当时心如古井,波澜不惊,外界任何对他都没有影响,他是弹弓王出身,就从小拿弹弓子打鸟练出了准头。
那时候我们新华社说起来那个装备也还是挺寒酸的,打字机,但是主要到现场还是笔和纸来写,在纸上写,当时外国的新闻同行他们都有电脑了,所以看中国记者在那划拉方块字,黑哗哗的,觉得这个还挺有意思的。我记得当时我们带的时候都是做卡片,当时也没有软盘什么的,每人带了很多的卡片记录,然后复印了很多的贴报带到前方。那天射击场是比较远,高建民和我们还有一个摄影师叫关天一,关老师,他们到前方去采访,按照赛前的分析,就是这届的奥运会的首块金牌应该不是出在射击场,就是出在自行车比赛中,很多人就认为自行车比赛,很可能要比射击的要早。那时候的射击场我不知道大家看没看奥运转播,射击场本身不是很大,后边的座位也不是很多,到里边一定不能喧哗,不能说话,观众你坐到后边,后头还会有很多队友和记者,前面裁判员会拿着一个大牌子,请保持沉默,来回拎着走。那时候打枪的时候,还不是说现在一打,我们电视里头马上就反映出那边的靶纸,靶纸上面就能看到十环,九环,立刻就报出来,那时候还没有电脑计分系统,没有那么先进,打完了以后要把那个靶纸通过一小线绳捯回来,捯回来以后要看,要验靶纸。好比说你看这是十环,九环或十环之间是九点几,这么算。
好像当时是打四轮,每轮是十发子弹,许海峰在打前三轮以后就已经领先了,可是那时候因为这个成绩报得很慢,记者们一开始都扑在一个瑞典的老将,那是一个老的世界冠军,呼声非常高,很多外国记者都扑在他那块,验完靶以后最后再宣布成绩,这个要等比赛结束很长时间。但那时候我们高建民他当时已经意识到了,他说很可能这块金牌就要拿下,那时候没有手机,到那以后美国新闻官推荐我们一个BP机,咱们后来叫call机,那时候可能国际上刚流行,我们看着还不知道什么玩意儿,这什么东西,说你打个电话一打电话嘀嘀嘀叫,说这个就知道了,你到时候你出去以后,家里要有事找你,一叫,你就赶快找电话就往回打,这样不耽误事。那就每人就咬牙花钱租了一个挂在腰上,当时装备是比较落后的。事先在这之前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也是做了一些策划,当时想可能是中国拿这块金牌,要这样就是零的突破,然后在这之前他把那个比赛,头一天晚上就先写了一个框架性的评论,零的突破,如果要是真的事态按照这样发生,那么这个加工加工改一改就尽快发回去。在这个赛场当时也没有电话,没手机,还有一个有电话的地方离那边有一百多米,所以他要经常不断地在那一边看看,要跑到那儿,打电话告诉家里,快了,有可能,你们要准备好,然后我这边把电话打回去。然后又回来,这样等到比赛结束,四轮都打完,那时候他心里已经都有底了,那时候我们的何振梁,还有当时射击队的领队是张福,就向许海峰祝贺,但是外国记者那时候他们也还云里雾里的,总觉得可能中国这小将很可能是爆了冷门了,他可能打出了好成绩,那么就在等。
这时候我们就把那个消息就先传回来了,就通过电话或者什么让家里边人知道,家里这边那时候很落后的,就弄了打字机。打字机我们新华社要发稿,发上天,让全国各个媒体接收。还要带一个打报员,打报员要把这个东西,要制作成孔,打成孔,那个孔我当时见过,就是几个孔就是代表一个字,跟原来电报那个码似的。这时候看到美联社出来消息了,不断的往外打印,说本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已经产生了,是自行车比赛拿到了,报出去了,家里边慌了,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这个稿子现在已经做出来了,发不发?后来征询了一下,认为比赛就是比他早,发,我们发的就是中国人拿到了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产生在射击场。这样发出去以后,其他的外电他们也意识到了,也跟着发,然后美联社后来也发现了,按照时间上来说他那边是报错了,结果也跟着我们新华社也给改过来,中国第一块金牌,这样许海峰拿到了第一块金牌。
[1][2][3][4][5][6][7][8][下一页] |
(责任编辑:小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