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运会 > 奥运活动 > 大众奥运时间 > 杨明先生演讲
采访之前勤做功课 奥运会报道记者的幕后故事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1月04日13:25 搜狐体育
我来说两句主持人:刚才我们的网友的问题到这里也就告一段落了,那么下面的时间我们还是想留给现场的同学们,因为我想听了我们杨老师讲了那么多,不管是有趣的,生动的,还是让你们难忘的这些奥运的故事之后,一定会有一些感想,那么现在的时间留给你们。
观众:杨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个有关您个人的问题,之前您也说过,就是在记者行业里面体育记者的寿命是最短的,那之前您还说过,就是在欧洲的许多国家的记者都是非常资深的,他们能做到六七十岁。那我就想问杨老师,您打算把您的体育记者做到多大年龄呢?
杨明:我觉得那些体育记者寿命相对短,是他平均值,可能那些欧洲的,报田径那些,可能他们遗传基因好,活的比较长,但是也不是这样。就是我想肯定就是有的体育记者,他因为过于的透支体力,工作过于的辛苦,可能会引起某种突发性的疾病,比如心脏或者什么的,这个东西跟职业的必然联系,可能不是很大。但是辛苦是一定的,因为每届奥运会我自己的一个直接感受就是,每次回来我头发是一定白了很多,然后奥运会四年以后慢慢慢慢它又回去一些,然后再下次又白了很多,就是那十几天二十几天,真的是非常的累。
观众:您提到就是在奥运会上有第二个赛场,就是新闻的大战,那么我想问一下,您是怎样带领着你的团队,在这个第二战场上取得胜利的?也就是说你们的团队是怎样抢到最好,最新的消息,然后来吸引观众的眼球?那么在这里边同国外的记者竞争,或者是从国内的其他报社竞争,新闻社竞争的时候,有什么秘密武器吗?谢谢。
杨明:我先声明,我实际上就是一个老记者,我也不是我们新华社前方指挥部领导, 但是有时候他们会,几次奥运会都是让我做机动记者,这个机动记者我觉得就是一个像一个救火队似的,哪出现问题了,突发性事件,或者是今天比赛比较重大了,我就到哪儿去支援,这个也使我有幸也是参加就报道那个项目也比较多,这样跟我的同事们合作的机会比较多。
像一般我们在报道一个重要的赛事之前,我们要开无数次的策划会,要碰头,大家都在,可能都会出谋划策,分析各种不同的可能性。譬如说2004年雅典就是刘翔,刘翔在决赛之前,我们就反复开会,有领导参加,有部主任,有我们战斗小组,有前方,有后方,制定的方案可能会部署的非常的周密。就是第一套方案,第二套方案,第三套方案,如果刘翔拿了冠军那么会怎么报?拿了银牌要怎么报?拿了铜牌怎么报?如果什么牌都没拿上又怎么报?然后每一套方案里边都可能会有很多的不同的组合和内容,但是我体会到一点任何最好的,最详尽的计划,它都要经受得起在当时这种突发事件的考验,就是你在现场的时候,一定会发生某种不同或者突然意想不到因素,在这种时候,这种灵活的和特别机动的果断的决定,是保证你报道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一般不太主张在赛前就制定好什么框架,或者写好什么导语,或者有的人甚至把篇幅都确定好,我是觉得到那以后一定要随着现场发生的事情,那时候你有感觉,有激情,而且在当时你可以判断什么是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而不是事先,事先的话就给你一个束缚。每一秒钟你都应该在不断问自己,什么是我应该抓的,什么是我这时候最需要做的,永远是抓最重要的那个,像提炼导语似的,最有价值的应该放在最重点关注的,这样的一种任务你去完成。所以我觉得在竞争的时候,跟很多外国记者相比,我们那种应变的能力差一点,就是个体独立作战的能力有时候比较差。尤其是年轻记者,他有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可能容易慌乱,容易一下就不知道抓什么,这个也是应该由经验,慢慢的以后多参加这种国际大赛,可能会有变化,会有提高。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
(责任编辑:小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