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奥运银砖"广告请"收藏专家" "奥组总部"无此人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4月06日09:12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我来说两句

  核心提示

  最近,一个关于“奥运银砖”的广告在杭州的一家电台播出。广告中,一位号称“国际著名收藏家”的史博朗博士用一口“海外普通话”大谈“奥运银砖”的独创性、收藏的惟一性和制作难度,并表示“存货不多,欲购从速”。

  然而细听一下就会发现,该广告中有很多漏洞,经记者的调查,这位“大名鼎鼎”的史博朗博士更是查无此人。

  □本报记者 王晨辉 实习生 陈婷婷/文

  疑点

  “国际收藏专家”吆喝产品

  这个关于“奥运银砖”的广告是在电台播放的。广告中,一个名叫“史博朗”博士的“国际著名奥运收藏专家”现身说法,向听众说明“奥运银砖”的极高收藏价值。

  “中国的朋友,你们好!”一开场,“史博朗博士”就用带着浓厚海外口音的中国话向大家问好。这位博士自称来自遥远的“奥组总部”,收藏奥运产品已经有好多年了,这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买奥运银砖。他在节目中大谈银砖的独创性、收藏的惟一性和制作难度。但很遗憾的是,由于银砖实在销量太好,中国方面只肯卖给他一块。

  在节目中为“史博朗博士”捧场的,还有号称“中国奥运文化研究专家”的周教授和声称是“中国金银投资专家”的张总。和“史博朗博士”的“海外普通话”不同,周教授说的是标准的北京话,而张总的话带有江苏口音。周教授着重介绍这种产品的收藏价值,而张总则谈到了产品的升值潜力。张总说,世界上平均1200万人才拥有一块奥运银砖,“如果你拥有了一块,就意味着会有1200万人找你要。”张总说,这种奥运银砖他一下子收藏了10块。还说“本来想把所有的银砖都买来收藏了”。

  经过三人的轮番介绍,主持人表示“恨不得马上去买一块”。

  广告中的说法前后矛盾

  据了解,去年11月3日,一种名为“北京奥运银”的银条开始在北京上市销售。这一产品是北京奥组委授权的特许商品。这说明“奥运银砖”可能确有其事。然而广告虽然卖的是热门的奥运产品,而且“听上去很美”,但是细心的听众仍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疑点。

  根据节目一开始主持人的说法,这种奥运银砖全球限量发行5000块,而后来的张总说,世界上平均1200万人才拥有一块奥运银砖。按照这个算法,全球总人口将有600亿,而不是现在的60多亿。

  而“史博朗博士”说,他特地跑到中国来买奥运银砖,可是因为限量发行,他只买到了一块。但在节目后半部分,张总说,他一下子收藏了10块。如果“国际著名”的史博士都只能买到1块,张总又凭什么一下子买了10块呢?

  调查

  “史博朗博士”查无此人

  无论是张总还是周教授,在广告中出现时都没有全名,也没有工作单位。只有史博朗博士,有个来自“奥组总部”的国际奥运收藏专家的模糊身份。

  在谷歌、百度中输入中文名“史博朗”,没有找到任何相关信息。但既然是收藏界的“国际著名”人士,在业界应该是人尽皆知的。于是,记者又向浙江省收藏协会打听这位博士。

  “史博朗?没听说过,他是干嘛的?”浙江省收藏协会秘书长贺善达一头雾水,他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甚至连相似名字的人都没听说过。当记者说他是“国际著名”的收藏家时,贺善达眼里更是充满了疑惑。

  那么到他所在的“奥组总部”应该能找到他了吧。记者打通了北京奥运特许商品咨询热线和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电话,然而,工作人员都表示不知道有一个叫史博朗的人。北京奥组委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奥运相关的组织有国际奥委会,负责北京奥运工作的是北京奥组委,全称为“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他们从没听说过还有一个叫“奥组总部”的组织,即使有,也与国际奥委会以及北京奥组委无关。

  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负责贵金属产品的单晶先生告诉记者,北京奥组委没有“史博朗博士”,更不可能让他去推荐奥运产品。

  制作商竟不知自己请的专家是谁

  在电台的广告节目文字资料中,记者发现每一个专家的话后面,都有括号注释,在“史博朗博士”后面的括号里写的是“海外普通话”。

  据了解,这则广告是由北京中视博大公司制作和提供的,专家博士也应该是他们请的。于是记者拨通了中视博大的电话。公司的一名参与制作过这个广告的工作人员承认做过这个广告,然而当记者向他们打听“史博朗博士”、“周教授”和“张总”,表示想要与他们见见面时,公司却表示不知道怎样联系他们,更不知道他们是来自什么地方,是什么机构的人。

  从一些网上论坛中记者得知,“史博朗博士”的广告不仅杭州有,在全国的许多城市都曾经播出。

  提醒

  动辄称“专家”

  可能是虚假宣传

  记者将这些情况反映给了浙江省工商局广告监管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他们表示将会对此事进行调查,如果“史博朗博士”确实是虚构的,他们会进行处理。

  工商部门表示,请所谓的“专家”、“学者”出面吆喝某种产品,是一些广告惯用的手段。现在常见的有关专家、名人的虚假宣传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请一些专家、名人作虚假宣传。有的广告商请一些真实的专家、名人做产品的代言,为这种产品做宣传,这些专家、名人把这种产品吹嘘得非常好,但是,事实上,这种产品并没有这些专家、名人所说的那么好,甚至相去甚远。由于名人效应,这样的虚假广告往往会蒙蔽很多人。

  第二种是广告谎称一种产品受到某些专家、名人的厚爱,而事实上,该专家或者名人可能还不知道这种产品。

  第三种是请一些根本就不是专家的人来冒充专家,比如广告商花钱随便找一个人,让他穿上西装、戴上眼镜,装扮成专家的样子,介绍他是XX大学或者XX研究院的专家,这位“专家”照着广告商写好的词绘声绘色地说着。事实上,某大学或者某研究院根本就没有这个人。

  第四种是凭空捏造出一个专家来,比如说是著名学者张教授、著名企业家李总之类,这些往往没有具体的姓名、工作单位。

(责任编辑:张韬)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