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外国奥运观众扎堆郑各庄 传统风格展示中国文化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4月11日10:12 竞报

我来说两句




温都水城里的室内大型游泳馆 


平西王府遗址处一口雍正年间的古井 

  本报记者洪向东报道 一边是位于昌平区郑各庄村的1390名农民,一边是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奥运观众,这两个人群看似联系不大,在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新闻,北京奥运会说吧)期间将是东道主与客人的关系,村里的北京温都水城国际酒店已经收到奥运订单。记者近日参观酒店后发现,这里的建筑和摆设处处散发出传统的中国味儿。

  吸引老外的法宝之一是六口活温泉井

  温都水城旅游销售负责人李文波说,“温都水城”作为一个京郊农民投资集体控股企业,吸引外宾团队入住并不是运气使然。

  “我们的特色和文化味儿是老外最看重的。”李文波说,郑各庄村面积4332亩,紧邻温榆河源头,村里除了有温榆河周边湿地之外,还有六口常年不断的活温泉井,平均每口温泉井的涌水量为2000立方米/小时,温度79℃。

  在李文波看来,温泉是“温都水城”吸引老外的法宝之一:“综合温泉休闲度假设施的开发,让郑各庄村不但能为这些奥运观众提供住宿,而且还有养身、休闲娱乐等多种配套设施。”

  李文波认为,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六口温泉井是郑各庄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的基础,使得温都水城国际酒店重点发展“温泉养生产品”成为可能。

  尚未完工的酒店已被预订过半

  郑各庄位于北京昌平北七家镇,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20公里,距离“奥运村”直线距离8公里。这里是郑各庄村民集体控股的“宏福集团”的总部,通常被人们称作“宏福”大社区。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个名为北京温都水城国际酒店的度假村。目前已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的2000多人在“温都水城”预订了房间,为的就是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现场为本国运动员助威。

  “奥运会不仅仅是城里人的机遇,也是农村、农民的机遇。”李文波这样理解“奥运商机”。正如他所预期的那样,2003年刚刚起步的“温都水城”没有错过这个商机。从2006年开始,就陆陆续续有外国代表团、旅行社找上门来。

  “现有的300套房间已全部预订出去。就连现在还在建设中、今年7月才完工的另一个五星级酒店的过半房间也已被预订,总共有1000多套。”李文波介绍说,“为了满足奥运期间观众的需求,我们可能还要在2008年征用社区里的一栋高校学生公寓,改装后用于接待。”

  传统的建筑风格展示中国文化

  走进“温都水城”,是中国传统的“歇山顶”大堂。主建筑内的“檀木塔”摆设、雕花窗让整个酒店中国味儿十足。主楼右侧是古建筑一条街,高大的牌楼、细致的雕花,引得很多中国人都争相在此拍照留念。郑各庄是平西王府所在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随处可见,传统建筑众多。

  作为“温都水城”的一线销售经理,熊钰负责针对外国奥运观众团的市场开发和谈判。她说,温都水城吸引外国人的地方不仅仅只有温泉,“中国文化”是更大的吸引力。

  虽然标间700元左右的门市价格并不亚于很多位于市内的酒店,但熊钰的销售工作还是很顺利,“外国代表团一到酒店,看看周边环境后,订房基本不是问题。”

  4月8日,记者在温都水城采访时正赶上在这里举行“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的全国总决赛。李文波说,主办方看中的就是这种古色古香。“这也是我们从2003年开始规划时希望达到的效果。现在看来,突出放大郑各庄原有的传统文化元素,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拟聘300名“外援”参与奥运接待

  温都水城国际酒店现有1400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出身”。如何能在奥运会期间,把外国客人照顾好,争取更多回头客成为管理层最近思考最多的问题。

  培训目前在温都水城是个热门话题。员工除了要学习各种酒店服务的基本常识,还要必须学习“国际礼仪”、“外语”等课程。

  “除了培训员工,我们还准备找外援。”销售经理熊钰说,按照规划,这个由农民主导的度假村将会在2008年从世界各地招聘300名左右的“外援”。这些“外援”会在奥运会开幕前两个月左右,从美国、欧洲、澳洲、韩国和日本等地来到这里,参与酒店的管理和培训。

  熊钰对“外援”提出了两个必要条件:“首先是要有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其次要懂得中国文化。”

  现任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北京宏福集团董事长黄福水表示,找“外援”应该是中国企业适应奥运会这样的国际性聚会的最直接办法。“中国农村的发展,更需要这样的国际化视野。奥运会让农村发展步入快速路成为可能。”在他看来,郑各庄及“宏福集团”的真正发展才刚刚开始。按照规划,旅游产业、休闲娱乐将是郑各庄继“招商引资”之后的又一跳跃。“到2010年,现在总资产12亿元的郑各庄产业将增长到20亿元。”

  记者手记

  新农村:集体投资 村民受益

  北京的农村与其他地方的农村有很大不同,可能是因为“农家乐”近年来发展得越来越成规模的缘故。走进京郊农村,随处可见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家乐个体经济”。

  在郑各庄这样一个温泉、湿地资源丰富的“风水宝地”,却没有“遍地农家乐”的景象。郑各庄村是一个1998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京郊农村,而到2006年时,集体资产已达到12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0亿元,其中纯收入1.3亿元,上缴税金7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000元。目前已有常住人口25000多人。

  而农民自身发生的变化可能更能说明一个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带来的实惠。

  身为郑各庄村土生土长的村民,郝钰增已经在“宏福集团”办公室工作了八年。初中毕业的他已经在“宏福大社区”的成人教育学校自学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据他介绍,整个社区现在45岁以下的居民基本都通过各种形式接受了高等教育。

  今年54岁的郝钰增跟其他居民一样,现在居住在村里统一分配的“居民楼”里。虽然是农民,但他和家人跟城里人一样有了“五险”。所有村民子女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费用都由村里统一支付,村民中只要有20多岁未婚子女的,村里统一预留面积为120平方米的住房。

  郝钰增现在除了自己工作的工资,每年还会收到村里统一发放的5000元左右“土地收益”。和其他村民一样,他以自己的一亩多地的使用权作为投资,由村集体控股的公司进行统一开发。据他介绍,郑各庄村民包括土地收益,现在实际的人均年收入为25000元左右。

  4月8日,当我们在郑各庄采访时遇到了刚刚到任16天的村办企业“宏福集团”办公室执行主任郭晏平。曾在某农民日报任职多年的郭晏平坦言:自己曾经走访了很多新农村的典型。但当他在郑各庄深入采访了一个星期之后,就被这里开放、和睦的新农村氛围所打动,最后才决定离开原单位,参与到郑各庄的建设中去,而郑各庄也向他敞开了大门。

  郝钰增说,郑各庄现在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外来人口,他们给郑各庄带来了信息,促进了郑各庄的发展,同时也激励着郑各庄的原住居民去接受更多的教育,谋求更大的发展。文/本报记者 洪向东

  摄影/本报实习记者 张卫

  

(责任编辑:海盗)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