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从悉尼奥运到北京奥运 在大赛中感受"绿色"环保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6月14日17: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牛奶15000升,鸡蛋2500打,水果蔬菜300吨,肉类120吨,饮用水200万升,饮料300万份。”这是一份悉尼奥运村30天消耗清单,如果平均下来,能容纳上万名运动员的奥运村每天要消耗100吨食品。

同时,产生55吨垃圾。

  2000年采访悉尼奥运会时,记者每天奔波在各个赛场与新闻中心之间,为中国选手取得的佳绩而激动,并没有太多在意赛场外的新闻。印象中,悉尼的阳光透亮、海水碧蓝、街道洁净。如今想来,那正是倡导“绿色奥运”的一个好样板。

  悉尼“绿色奥运”的成果,是建立在对各种物品大量集中消耗基础之上的,这从前面那份清单就可以看出。奥运会既是一次盛典,也是一个张着巨口的“庞然大物”。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奥运会建筑设施在大型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急剧发展,却很少考虑对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不仅给主办城市带来了不良后果,也影响到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

  奥运会与环境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新建大量场馆设施会破坏环境,加重污染;水上项目会污染水域,甚至污染水源;奥运会期间的大量人流会带来交通拥挤、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还有垃圾堆放问题;赛后场馆利用不当会给生态造成影响,变成社会负担。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奥委会和主办城市逐渐重视环保问题。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表态说:“文化和环境是国际奥委会迈向第三个千禧年时最关心的两件事”,“在选定奥运会举办城市时,我们要优先考虑计划建设的体育设施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因时借势,悉尼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绿色奥运”的理念,并积极去实现——

  悉尼霍姆布什湾奥林匹克公园气势磅礴,那里曾经是一片堆积如山的垃圾场,在场馆建设过程中治理环境可谓“一箭双雕”。

  从悉尼市郊试验场运来4000万条蚯蚓,在各奥运场馆建立半露天蚯蚓站,让蚯蚓分解植物废料、食物残渣和纸张等垃圾。

  每个场馆屋顶装有纳接雨水装置,用于冲洗厕所,并引到绿区滴灌花草。尽一切可能采用自然照明与通风;不用氟制冷的冰箱或空调机,体育场馆和奥运村全部采用太阳能发电。

  所有经批准上市的商品不能给环境造成污染,就是晚会用的火炬,燃放时也不能有废气污染,火炬把手要能回收利用;采用纸袋与自然纤维袋包装,严禁白色污染。

  凡此种种,事无巨细。世人看到了一届精彩的奥运会,更看到了一届“绿色”的奥运会。

  2006年底,记者在多哈亚运会上感受到了相同的理念。与悉尼不同的是,卡塔尔除了石油天然气之外,其他资源均十分匮乏。因此,举办亚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对“绿色”的要求更自不待言。新闻中心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提示:一张纸请写两面,一个纸杯请多倒几次水,一个塑料袋请接着再用……多哈亚运会对纸张、塑料、烹调用油、医疗废料等进行重点循环利用。所有与组委会签订协议的运营商、承包商,都必须使用经过亚组委环保部门认证的产品;所有的产品提供商,都要保证回收产品包装。

  从悉尼到多哈,记者感受到了大赛中越来越强的环保意识。这已不仅是衡量一次大赛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更为主办者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责任编辑:雷霆)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