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奥运城市 > 奥运城市北京
共铸一片蓝天——记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6月14日17: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刺目的聚光灯下,杜少中的额头渗出了汗珠。
比灯光更“烤”人的是日本东京电视台记者的提问。
“照今天这样的空气状况,你认为北京适合举办奥运会吗?”
“今天的空气的确不好,没有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杜少中,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从今年3月至今,短短数月间,前来采访的外国媒体已达到30家。“没想到北京的环保问题令世界如此关注。这既是我们工作的压力,也是动力。”
承诺正在兑现
“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环保工作难度相当大。”杜少中说。“一方面是我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都浓缩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环境问题综合复杂;另一方面我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不利于环保成果的巩固。”
“前两届奥运会的东道主悉尼和雅典都靠近海洋,空气的挥散性比深处内陆的北京好很多,也就是说即便几个城市的排污量相同,北京的污染程度却会更加明显,想获得同样的环保效果,北京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大得多。”
杜少中说,尽管困难重重,但申办奥运会时北京依然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并在环保方面向全世界做出了庄严承诺。
“其实,从1998年北京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近十年间共投入了1200多亿元人民币、采取了200多项措施治理环境问题。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北京在环保方面的各项指标离当初的承诺已非常接近。”
“当然,以更高的标准衡量,北京的环保工作仍有一定差距。”杜少中说,目前北京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公交车、出租车没有达到排放标准,加油站和油库的废气治理、大型发电厂的二氧化硫以及可吸纳颗粒物的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环保人人有责
“上至国家领导,下到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可以是环境的建设者或破坏者。”杜少中说,“环境问题要靠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彻底解决。”
从2006年5月开始,杜少中因带头响应“少开一天车”活动,坚持每个月两天步行上班而当选“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他的做法引来热议,有人称赞、有人质疑。对各种评价,他都一笑置之。如今他的示范行为得到响应。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市直机关工委已决定,从今年6月15日开始,将每月的首个工作日确定为“节能行动日”,号召在这一天,机关工作人员尽量乘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除重要场所及会议室外,在机关停用空调和电梯设备。
杜少中深切地感受到“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也是北京市民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
2002年9月,环保局刚开始“工地扬尘”的治理时,工作很难推进。杜少中回忆说:“我记得一位拒绝合作的工头曾理直气壮地问我‘见过没有扬尘的工地吗’。”
“现在,北京的开工量是1.3亿平方米,相当于整个欧洲开工量的3倍,虽然工程浩大,但扬尘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文明施工的理念已经渐入人心。绝大多数工地都能自觉地加设围栏、对料堆、垃圾堆进行覆盖,大卡车上路前仔细清洗车轮等等。这些可喜的变化正是缘于人们观念的改变。”
“去年的世界环境日和中非论坛期间,北京都有20多万市民主动放弃开车,响应绿色出行。可以说,奥运会的举办、绿色奥运理念的提出为环保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只要有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北京一定会迎来更多更美的蓝天。”
(责任编辑: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