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04年,志愿者在雅典奥组委办公大楼内紧张地工作。
史克栋摄
①
志愿者除了要有爱心,有时也需要有牺牲精神
20余年前,我刚刚成为体育记者。第一次出国就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采访世界体操锦标赛。体操馆里我经常见到一群穿着运动服、上了年纪的老人,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大会的志愿者。曾和一位老太太攀谈过,她告诉我,她是一所大学的退休教授,这马上叫我肃然起敬。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志愿者这个名字。
从此以后,在国际各种大型运动会上,经常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
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和西班牙志愿者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巴塞罗那是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家乡,那座城市的志愿者有着与众不同的自豪,他们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无论在赛场、记者村还是地铁里,只要你胸前挂着奥运会的胸卡,志愿者们就会主动热情地帮助你。唯一的缺憾是不少志愿者缺少语言培训,他们中的不少人英语并不是很好,因此,尽管他们热情地想帮助你,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也会闹出笑话。
记得有一天我们上了记者班车,明明是去射击馆,但是却南辕北辙地被拉到射箭场。这种情况虽然不多见,但影响还是不小的。
志愿者除了必要的爱心,有时还要具备牺牲精神。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采访,那天深夜一点多,和新闻中心只有一街之隔的奥林匹克公园发生了爆炸。当我冲到大街上时,除了看见呼啸的警车、救护车和全副武装的警察、士兵外,还见到不少志愿者奋不顾身地向公园跑去,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会不会再次爆炸,但是那些穿着志愿者服装的人全都投入到救助伤员的行列中。那一刻,让人充分感觉到了这些默默无闻者的伟大。一位老太太正在街边给一个满脸是血的妇女包扎,我问她:“你不怕吗?”她说:“这是我们的工作,她需要我的帮助。”她还劝我说,现在不安全,如果你要回旅馆,我把伤员送上救护车后可以送你回去。
雅典奥运会时有一句口号“欢迎奥林匹克回家”。奥林匹克故乡的人们是我见到的最热情的志愿者,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他们也会在地中海强烈的阳光下陪着你去处理。如果你送给他们一枚小纪念章,他们就觉得是最大的荣耀。走在雅典的街头,志愿者黄蓝相间的服装成为2004年夏天这座城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我跟不少志愿者攀谈过,他们很多人是从欧洲其他国家来的。有一个生活在伯明翰的英国工程师,为做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甚至辞去了自己的工作。我和他聊天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说:“我无法到赛场上参加比赛,但是成为志愿者是我人生一次宝贵和难忘的经历,我能够成为奥林匹克中的一员,将来我可以自豪地向我的孩子讲起这个故事。”
在皮划艇赛场的新闻中心,我还意外地见到一个身穿志愿者服装的中国小伙子,他是在网上报名而获得志愿者资格的。他说,所有的费用都是他自己出的,包括在雅典租旅馆,这里只管他一顿午餐。当看到孟关良、杨文军夺冠,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的那一刻,他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本报记者 陈昭
②
2004年3月,我从罗马去希腊雅典采访奥运会火炬点燃仪式。一位希腊奥运志愿者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那时我常驻意大利,与希腊只是一水相隔,乘坐希腊奥林匹亚航空公司的航班不到2小时就到了雅典。抵达预订的饭店后,发现服务人员均不会讲意大利语,我只好用生涩的英语与他们沟通。
办完手续后,我发现饭店大堂设有一个奥运会服务台,便走过去,也想顺便看看赛事日程。我试着用意大利语与一位值班的女士说话,她竟然讲得一口漂亮的意大利语,我顿时有种“他乡遇知音”的感觉。
谈话中我了解到,她是一名奥运志愿者,来自雅典北面一个城市,是意大利语教师。更巧的是,我们还是“校友”——她曾在我当年留学意大利时就读的大学学习过。她说,希腊举办奥运会是全希腊人的大事,她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奥运志愿者工作。由于离家较远,奥运会期间她借住在雅典一个朋友家。我开玩笑地问她:“在饭店值班,你可就看不到比赛了?”她一脸笑容地回答说:“那没有关系,在这里还可以就近看到许多著名运动员呢!”
后来的几天,这位志愿者还真给我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帮助。火炬点燃仪式在古老的奥林匹亚中心举行,我们要乘奥组委安排的大巴前往。我是第一次去希腊,对当地情况不大熟悉。她主动向我介绍奥林匹亚的情况及沿途经过的地方,还谈到雅典奥运场馆的准备情况。她说,外界不少人对场馆建设能否如期完工有些担心,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希腊人,希腊人办事总要到最后一刻才会完成的。这些介绍很有用,后来都被我收入报道中。
一次我要发稿,听饭店服务员说附近有网吧,但我一时还是弄不清具体方位。这时她主动找来地图,给我标出网吧的地址,然后仔细说明路线。顺着她的指点,我很容易地找到了网吧,及时发出稿件。
有一天早上,饭店服务台问我是否当天退房。我颇感困惑,预订日期明明还有两天。由于我觉得说意大利语更方便,就叫她来帮忙,终于发现这是饭店电脑故障所致。
在雅典的几天,我总是看到她那瘦小的身影在饭店的大堂里忙来忙去。几年过去了,每每看到北京街头的奥运标记,我还会时常想起那位远在异国他乡的奥运志愿者。
本报记者史克栋
③
“您遇到了困难?给您戴上一枚纪念章,给您一个微笑,我们帮助您。”马诺洛告诉记者,这是当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志愿者的一个口号
今年48岁的马诺洛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志愿者,如今他在西班牙奥委会负责技术协调工作。马诺洛身材魁伟,声如洪钟,给记者讲起当奥运志愿者时的情景兴奋异常,好像又回到当年奥运会服务现场。
1992年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奥运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这样评价:巴塞罗那奥运会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志愿者做出了杰出贡献。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奥运研究中心发表的关于那次奥运会志愿者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办好一届奥运会,需要很好的组织工作,需要运动员、国际奥委会、国际体育联合会、赞助商、传媒、技术人员甚至观众等各方面的努力,但还有一个决定性的角色,那就是奥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是:勤快,富有活力,富有进取心和责任心,守信用,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包容。
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显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1986年3月,尚在申办奥运会的巴塞罗那,就启动了旨在传播奥运志愿者理念和招募志愿者的“奥运大篷车”活动。该活动的口号是“重在参与,请你成为奥运志愿者”。“奥运大篷车”跑了全国17个省份,向公众发放传播奥运精神和知识的材料和志愿者报名表,动员人们用自己的自愿行动支持巴塞罗那申办奥运会。“奥运大篷车”活动人气旺盛,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参观者达50万人次。在争得主办权之前,志愿者报名人数就已达到6万,充分表达了西班牙人支持巴塞罗那申办奥运会的火热之情。
巴塞罗那成功申办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一个多月后,其奥运志愿者报名人数达到了10万。经过选拔和培训,最终招募了3.4万多名志愿者,其中的1.4万名志愿者还参加了之后的残奥会。
马诺洛曾是划艇运动教练,根据他的专长,分配他承担巴塞罗那奥运会划艇比赛项目的技术服务工作。马诺洛说,志愿者来自四面八方,彼此互不相识,生活背景不同,性格各异,要让大家汇聚起来,做好一项新的工作,为实现一个共同目标齐心努力,就要培训。巴塞罗那奥运会有完善的志愿者培训计划,包括基础培训、选拔、专业培训、实际演练,等等。虽说接受培训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可一旦成为奥运志愿者,大家就都扮演了同一个角色,工作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马诺洛认识的一个志愿者本是银行行长,分配给他的工作却是当司机。他一会儿送那个人,一会儿又接另一个人,任务一个接一个,忙得很。马诺洛说,志愿者最怕没事干,工作,是大家最快乐的事。
马诺洛说,巴塞罗那奥运会志愿志者以自己的奉献和出色工作赢得了巨大声誉,他们的杰出贡献和奉献精神,有口皆碑。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张金江
(责任编辑: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