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各界奥运新闻
理性、精彩、客观 借北京奥运东风重塑绿色媒体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6月25日16:18 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2008北京奥运气息渐浓,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备战。怎样报道奥运,使自己在这场“新闻混战”中搏得先机,是包括报纸、广电及新生代网络在内的各种、各家媒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成熟的或曰成功的体育报道,不仅能折射出体育竞技中所蕴含的无限魅力,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媒体的风格和新闻价值取向。
新闻语言失态:体育报道成重灾区
为方便论述,笔者在这里将新闻语言失态现象界定为新闻报道里面出现的用词不当、过分渲染和夸大甚至胡乱联系的做法。这一现象尤为集中地表现在体育报道上,主要有:
1.将体育描绘成没有硝烟的战场
随便翻开任何一张报纸的体育新闻版面,且不去看内容,单从新闻标题上,我们便可发现语言暴力现象已相当泛化。诸如“战火重燃”、“屠杀”、“饮恨”、“受辱”等等不一而足。以战争语言报道体育赛况固然很痛快,也颇有几分调侃和幽默,让受众接受信息时多了一些轻松。但铺天盖地的战争术语原封不动地用于体育报道却似乎背离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新奥运精神。体育比赛毕竟只是一种高水平的游戏,没有必要渲染得那么杀气腾腾,你死我活。对此,笔者强烈建议用体育术语而非战争术语来报道体育;若非要使用这类字眼,建议使用引号。
2.国际体育赛事老拿民族情感说事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总是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表现在体育报道中,每逢有我国运动员在国际体育赛事中获得非凡成绩时,记者或媒体总会联想到我们的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总会用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来过分渲染、夸大事实。“小巨人”姚明在NBA的成功、“飞人”刘翔在田径项目上的成就以及“台球神童”丁俊晖在斯诺克赛事中的不俗表现等等都让媒体长时间内有了说不完的话题,这其中自然便联系上了民族、肤色、五星红旗等符号。媒体应该比一般受众有更高远的眼光,去理性地面对成绩:成绩的取得是个人不懈奋斗的结果,是个人努力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与民族的辉煌或苦难的历史并无多大关系,而且,媒体更应该认识到我们离真正的体育强国其实还有距离,所以,客观的报道比盲目的沾沾自喜更能赢得受众的称许。
从娱乐走向低俗:体育报道的又一诟病
1.绯闻报道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媒体在选择新闻的判断中更倾向于市场的卖点,而不是原先新闻价值必须严守的社会责任感。体育的娱乐化、传闻化、绯闻化日趋严重,绯闻替代新闻,泛娱乐化冲淡了体育竞技中所蕴含的美的张扬。至此,娱乐化已走向低俗化,个别媒体甚至专走“下三路路线”,将娱乐化干脆演变成“色情化”。媒体这种一味迎合某些受众低级感官享受的做法得不偿失,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体育比赛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偶尔的花边新闻使体育报道更加好看也是事实。但读者最关注的还是选手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以及在比赛中体现出的精神力量,这也应当是媒体最重要的报道对象。
2.色情诱惑
体育新闻色情化,集中表现在媒体的封面、标题、图片上。一些纸媒体通过大幅图片刊登穿着暴露的女性并常配以诸如“热辣”、“性感”、“走光”、“露底”、“波涛汹涌”等色情诱惑式的标题。色情化的体育报道已彻底脱离了体育人文精神,是媒体自身职业伦理的丧失,也终究会遭到受众的唾弃。规范新闻界职业操守已经刻不容缓。
以夺金思路为基准的报道颠覆了奥运精神
由于我国的体育发展远非形成现代产业,完全建立在计划经济模式上的体育体制让中国的体育健儿背负“为国争光”的巨大压力,若能旗开得胜,则会获得媒体一片溢美之词 ;若一旦失利,媒体便显露出不屑之词,甚至干脆不提。媒体总是有意无意地将绝大多数版面和报道“无私地”献给了成功者,将荣誉和鲜花全都给了“不辱使命”者。在这里,奥运精神已被异化,被功利化。媒体则显现出“锦上添花”的媚态,缺失了“雪中送炭”的大度和睿智。
金牌并非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切,更不是唯一目标。奥林匹克的宗旨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这里的“和平”和“进步”也正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的“梦想”所指。
2008年北京奥运的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其中“人文奥运”被认为是最具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展现的不仅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人本主义的精神,而不是拜金主义。我们也期待着在奥运报道中媒体也能以人文关怀的视角、以东道主的胸怀对运动会做出客观、宽容的报道与评价,在跨文化传播的角逐中崭露头角,展现出我“泱泱大国”的媒体风范。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