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运会 > 奥运活动 > 关玉良奥运艺术巡展 > 最新动态
画家关玉良:奥运艺术巡展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7月10日09:33
我来说两句有人说关玉良是中国的毕加索,有人说关玉良是世界“新艺术”的探索者和苦行僧,也有人说他是行踪神秘、性格古怪的狂人。
其实,关玉良是一个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认准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舍得放弃手中所有一定要把想做的事做好。比如现在,他的生活中心是奥运艺术作品巡展,那么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国娃”:奥运精神和民族风情的契合点
奥运精神最本初的含义不是竞技,而是强身健体,是倡导一种生命力量的展示和张扬。同时奥运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必须是通俗易懂的。而娃娃是最具有活力的生命形态,我选择了牡丹等色泽鲜艳图案,因为这是一种最传统的符号,我想用最传统、最本原、最民族的方式来诠释最当代的内涵。
过了苹果园地铁站,在石景山区狭窄的街道上曲里拐弯穿行好久,插到去往门头沟的大路,在大路上走十几分钟,又岔到一条无名的黄土小路,再颠簸半天,土路尽头有一座小院,宁静、雅致而阔朗,是一间画室,叫做“关玉良奥运艺术作品巡回展组委会。”画室的主人关玉良,是北京奥组委唯一指定进行奥运艺术巡展的艺术家。
宽大的画室里,有一群色彩秾丽、憨态可掬的雕塑娃娃,或坐或站,姿态各异,脸孔却是抽象的,没有鼻子耳朵眼睛,只有嘴巴传神地表达着情绪,有的在怒吼,有的在大笑,有的狡黠,有的质朴。共同的特点是光头、胖乎乎和身上充满民族风情的艳丽花朵图案。这些娃娃健壮、阳光,透出一种原始、野性、雄健、蓬勃的生命力。这组三十多种姿态、五十六种色彩的娃娃是关玉良献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残奥会的一组陶艺雕塑作品,也是“国色气韵 盛世和爱—关玉良奥运艺术作品巡回展”的主角,关玉良称她为“国娃”。艺术家没有选择速度与力量这些对抗性的现代体育视觉符号来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丰腴的肢体、艳丽的图案、机灵活泼的神情来传达对健康与快乐的追求,对生命的依恋、赞美和尊敬。
“这组娃娃是最当代,也是最传统的。奥运精神最本初的含义不是竞技,而是强身健体,是倡导一种生命力量的展示和张扬。同时奥运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必须是通俗易懂的。而娃娃是最具有活力的生命形态,我选择了牡丹等色泽鲜艳图案,因为这是一种最传统的符号,我想用最传统、最本原、最民族的方式来诠释最当代的内涵。”关玉良微笑着说,他手边是一个露着两颗门牙咧嘴大笑的女娃。
这组“国娃”是关玉良心血的结晶,在潮州的陶瓷工厂,他每天早上8点进厂,从和泥到制坯到烧制到色彩,每一个娃娃都至少要经过四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关玉良都亲力亲为,中午就在工厂里面吃点东西,晚上10点和工人们一起下班,工人们开玩笑说“关老师成了‘三同’工人”,吃同样的饭、干同样的活儿、一同上下班。其实他们不知道,关玉良回到宾馆后,还要做画,画一批小扇面,同是奥运艺术巡展的作品。
“艺术一件辛苦的事,是要用心来做的。这些娃娃姿态各异,不像普通的陶瓷作品那样形状规则,非常不容易保持平衡,烧制的成功率非常低,一点辛苦不到,烧出来的就不是作品,而是废品。”关玉良说,有时候几天辛苦制坯,烧出来的不如意,只好重来;有时候造型、烧制都非常好,着色的时候出了问题,也只好重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关玉良看着这些娃娃流露出孩子一样满足的神情。“虽然很辛苦,但是你像个导演一样把自己的理念体现在他们的动作形态上,非常有成就感”。
结缘奥运,参与本身就是行为艺术
奥运会不仅是一次中华民族释放自己热情的机会,也是东方文化馈赠世界的一次机会,驾驭好这样的机会,将会提升中华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其实,关玉良和奥运会结缘,是让人怎么都想不到的一件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关玉良一直是个低调、沉默的人,是一个“真心搞艺术”不喜欢掺呼热闹的人,特别是在开始准备奥运会巡展之前,他过的几乎是隐居生活。
关玉良,满族人,1957年出生在黑龙江。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在重彩、水墨、陶艺、现代雕塑等领域都有有影响的作品,先后出版了《关玉良画集》、《关玉良艺术风》系列等作品集和专著30余部。获得1992年纽约国际艺术基金中心“东方艺术创新大奖”、1994年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三项大奖、2001年法国蒙特罗市艺术奖章等多个奖项。
大学一毕业,他就扛着一捆画卷儿闯到黑龙江日报社往总编室的地面上一铺。这次“个人画展”使他得到了黑龙江日报美术编辑的工作,一做就是12年。正当他在北方艺术界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一个在深圳的朋友对他说:“老关,来深圳吧,这个城市充满活力。”他没有犹豫,直接辞掉了稳定的工作,把作品打包,携带妻儿一路南下来到深圳大学,其时,深圳正被人称作“文化的沙漠”。
关玉良在这片“沙漠”中却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绿洲”。他在深圳大学教大四学生的“艺术创作”课,除了去给学生上课,他一般都留在位于深圳大学角落里的“关玉良工作室”里创作,创作期间,拔掉电话线,切断与外在世界的联系,专心描绘内心的涌动,这种一直状态持续了8年。
[1] [2] [下一页] |
(责任编辑:小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