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重温已成绝版“老女排”:女排精神源于日本教练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7月13日16:45 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在那个急需“精神标本”的时代里,“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 文/陈园园

  7月3日晚,在俄罗斯进行的总统杯女排赛决赛中,最后一局,中国女排顽强挽救八个赛点,以3∶1击败老对手荷兰队,成功卫冕。

赛后,媒体们又开始了“重拾女排精神”的讨论。

  长久以来,“五连冠”成了中国女排的一个标签。新女排每有成绩或偶有失手,都会重新勾起人们对于“老女排辉煌”的追忆。那个特殊的年代下产生的老女排,成了不可翻录的绝版。

  “女排精神”源于日本教练

  说起中国排球发端最早的记忆,绕不开一个日本人,他叫大松博文。1965年,大松曾应周总理邀请来到中国,援教过一个月。大松超量的“魔鬼训练”“意志排球”成了后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女排精神的源头。

  大松原是日纺公司的一名工人。1953年,出任日纺女排主教练,开始用高强度高密度的方法,训练一支由纺织工人组成的球队。1964年6月,大松博文第一次率领日纺女排来华访问时,这支业余队伍“最高的海拔也不过1米71”,但已经在1962年的世锦赛上战胜了当时称霸排坛的前苏联队,夺得了世界冠军,在当时世界排坛引起一片惊愕之声。

  大松特殊的训练方法在北京体育馆一亮相,立刻吸引了很多群众到场观看。大松站在一侧,连续地大力抛球,而队员们则一个个滚翻救球,直到精疲力竭。“一般教练都是在另一边发球给队员,大松则是用抛球的方法,从不同的方向砸向地面。这样的话,速度会更快,角度也会更刁。”北京体育大学博导葛春林教授向记者解释。大松采用的一些奇特训练方法都是中国队之前闻所未闻的。

  第二天,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也闻讯赶到现场参观训练,大有感触。回去后便邀请周总理去看大松的训练,并陈述了体委想请大松来国内训练女排的意见。周恩来看后,亦为所动,接见了大松,并邀请大松再次来访。

  翌年,刚率队拿到奥运会冠军的大松应邀来到中国。体委特意从全国各地调来一批男女队员参加训练。“训练非常苦,身高马大的山东大汉没两天就招架不住了,队员甚至于出现了尿血反应。”葛春林告诉记者:由于女性耐力更强,本来男女一起训练,几天之后,男队员就明显跟不上了。早在训练贝冢纺织队时,场边就放着大木桶,供运动员随时呕吐用。

  除了大运动量的苦练,大松也将自己创新的钩手飘球、滚翻救球、小抡臂扣球等技术带到了中国。最重要的是将“严格要求,服从命令,培养团队精神”的理念带到了中国,开始培养起最初的“女排精神”。

  其实,作为外交家,总理看重排球还有另一层深意。亚排联主席魏纪中对记者回忆道:“1964年,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期。3年间,我们主要的问题是浮夸风,工作不踏实。1964年刚开始复兴,要求所有人艰苦奋斗,坚持实干”。

  “正好这时排球界出现了这样的机会,总理就非常明智地抓住了。”在北京训练期间,周总理还特地组织北京国家机关的干部都到北京体育馆,观看大松的训练。“总理是想借此提倡一种脚踏实地,奋发图强的精神”。如后来的乒乓外交一样,不知不觉,排球开始扮演起政治上的角色。

  尽管,容国团获得中国首枚金牌之后,也曾发出过“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呐喊。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显然能触动整个民族的神经。

  首先,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需要队友之间的团结协作。群众基础好,影响广泛,在气氛上、场面上更容易产生一种激励效应。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金戈)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