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三晋都市报:漫漫山西体育史 千年梦想一载成真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8月08日00:55 搜狐体育

我来说两句

  第四部分

  火种传承百姓间

  山西体育——徘徊(1949年至今)

  建国以后,山西体育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个方面都又长足的发展,就群众体育而言,一面是蓬勃发展的群众体育活动,一面是日渐萎缩的体育场馆,在建国以后的几十年里,山西的群众体育在喜忧间徘徊。

  【民间体育】

  永济“背冰亮膘”:黄河汉子最男人

  背冰亮膘是流传在山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一种奇特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当地人给它起的名字就是“背冰亮膘”。

  所谓“背冰亮膘”,就是黄河汉子身着短裤,光着脊梁,背着从黄河里捞起的大冰块绕街展示。其胸部、胳膊、腿上的肌肉都裸露着,丰满的肌肉,健壮的体魄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

  长旺村有760户、3700多人,分为16个居民组,村里以“相”姓和“郑”姓居多,世代以耕作种棉为生。

  长旺村“背冰亮膘”是有讲究的,队伍中有一鼓手,他身背冰块,敲着鼓点,有节奏地指挥行进队伍。前后两翼是几个同样身背冰块、自带铜锣的人,他们附着鼓点的节奏上下击打出有规律的和声。这种锣的锣面较大,声音很大且柔和。随后的队伍是百人的表演大军,他们同样是头戴红丝绸带,身着短裤,光着脊梁,脚穿拖鞋,背着十几斤重的冰块,仿效着古代军事作战变换着队形。随行其后的是披红挂绿的演出阵容,他们将上演赶毛驴上会,抬花轿和三打白骨精。

  这种活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老人们说,开始时是在数九寒天往脖子上套上一个冰圈,在锣鼓声中昂然挺立。显示不畏严寒的英雄气概,以后发展变化为背侧刀。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发展为赤身背大块的冰凌绕村而行。后来则发展为对抗性的竞赛活动。

  清咸丰八年(1858年)冬天,长旺村的文武义士相福禄随太平军将领毅王李开发出征来到黄河岸边的战略重地——蒲津渡,满清守城将领夏新有诡秘地下令拆了千户民房架起了一道木城墙,木城墙上涂满了油。当太平军攻城时清军就用火点着,太平军屡攻不破,毅王李开发苦无计策,先锋官相福禄奋勇请缨,率领百名勇士身背冰块冲过火阵,一举破城,天王洪秀全高度赞扬相福禄是“铁骨勇士”。从此,长旺村的村民为了纪念相福禄和太平军的功绩,每年都要举行背冰亮膘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已经注入了现代体育锻炼的色彩。

  过去,“亮膘”都在正月初四举行,也就是在祭家祠、拜祖神以后,开始进行社火活动,“亮膘”就是社火中的一项精彩表演,不过当时仅为少数勇敢者作为表演列入。近年来,“亮膘”活动逐渐演变为长旺村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规模也越来越大,改为正月十五前后单独进行。

  忻、定、原摔跤:摔出快乐和健康

  摔跤习俗,在忻州、定襄、原平一带久已存在、世代传承,是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晋大地上可谓绝无仅有。目前,对忻定盆地的“摔跤起源说”概括起来有:北宋说,杨业创;南宋说,陈效婴创;金代说,王增寿创。

  摔跤,忻、定、原民间俗称跌跤,亦称跌对子。

  跤乡人个个喜爱摔跤,不仅爱而且有着特殊的感情。土生土长的娃娃,几乎在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摔跤,十来岁的孩子碰到一起,玩耍中总是以摔跤为主要内容,以比个胜负为乐事。因摔跤而扯破衣裤无论何等严重,做父母的都不责怪。姑嫂妯娌日久不见、携儿带女欢聚一堂时,也常常让孩子们摔跤以示强弱,嬉笑自娱。旧社会的大姑娘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跤乡的闺女遇有“挠羊赛”,便破了这千年礼禁,姑娘伴媳妇仨一群、伍一伙,争着抢着往人群里钻,甚至跑上十里八里去外村看“挠羊”。做孕妇的兴趣更浓,照样往跤场上跑,不仅自己看红火热闹,也让腹中之子接受摔跤的胎教。

  有组织进行的群众性摔跤比赛活动,则称为挠羊赛。挠,有抓的意思,在忻定民间释为扛起来。也不知始于何时,这种群众自发式的摔跤活动开始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古庙会上,而且是庙会的重头戏。形成了一道忻州独有的民间风情景观。忻、定、原一带,凡是大一点的村庄都有各自的古庙会。摔跤便作为这些活动中的一项主要活动,在人海如潮、群情激奋的氛围下展开和进行。忻州一带的城乡,但凡有庙会,总要请剧团来“咳咳哟哟”唱几天,而只要唱戏,必然要搞“挠羊赛”。

  “挠羊赛”的进行,无疑为庙会增光添彩,引来了许多观众,当地有俗谚说“赶会不摔跤,瞧的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村八村都来看热闹”。当地有农谚:“立了秋,挂锄钩,吃瓜看戏摔跤放牲口。”这足以说明农民把摔跤看成一件大事,不等闲视之。

  太谷形意拳:民间爱好者众多

  形意拳是以“形象”和“会意”为特色的一个拳种。它以模拟某些动物的形态、技能和运用某些会意性的动作立法为拳,为我国武术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太谷县城乡盛行形意拳,有120年的历史传统,素称“形意拳之乡”。

  武术界对形意拳源说有三,一说是达摩老祖所创;一说为宋朝岳飞所创;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由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所创。

  清朝初年,山西祁县人戴隆邦著《形意拳谱》,其门徒又将形意拳传给河北人李洛能,李在太谷一绅士家护院,他承戴脉络,进一步论述了形意拳“以形取意”、“以形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等道理,突出了意念活动和拳术动作的内在关系。李洛能在太谷授徒多人,其中造诣最深的车永宏、宋世荣等5人,被盛赞为“五星聚太谷”。

  形意拳流传至今,实践证明形意拳不但有较强的技击性,而且对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改善素质、防病治病都有一定的作用。不论男女老少、体强体弱均可习练,也不受场地的限制,即使是斗室席地也足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所以形意拳的流传较为广泛,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个拳种。

  相关链接——

  ■打砣

  打砣在山西定襄、五台、代县一带盛行,方法是将一块小石片,放在身体的头部、胸部、脚部等处,然后扔出去击中一定距离外的石块或砖(这被击的目标叫“砣”)。进行时是3-4人为一组,能完成全部项目的为胜利者。完不成的,就换成另一组进行,两组儿童进行集体性比赛。做这游戏时因要求对身体各部分有一定控制能力,所以参加者大部分都是9-12岁的儿童。

  ■毽子

  踢毽子(又称踢毛儿),在山西大同、灵丘、太原一带流行。它是民间的一种体育游戏。早在1945年,太原民众体育就举办了踢毽会。毽子种类有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绒线毽等。它由古代蹴鞠的“白打”演变发展而成。

  健身短板——

  场馆拖了运动的“后腿”

  2005年,山西20名初三学生早晨在公路上跑操时被撞身亡。这一特大交通事故引起轰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由于体育场地少而产生“公路跑操”现象的思考。

  其实,不光是学校缺少体育场地,山西全省的体育场地也不多。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山西省目前有体育场地17728块,人均使用面积为0.82平方米,远远滞后于这个省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周边省份的发展速度。

  此外,许多地方并不重视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保护。多年前,在山西省会城市太原,曾经举办过多次国内、省内大型体育活动的杏花岭区体育场被非法拆掉建起高楼。

  山西省总人口3335万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山西人民体育健身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强体育场地建设势在必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海盗)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