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8年的临近,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愈发引人注目,同时不少疑虑也亟待化解。
开幕式若天公不作美怎么办
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时间这一连串的“8”,寄托着中国式的吉祥祝愿。
然而,这个时间也让气象部门和民众忧心不已——“七下八上”的时段正是中国北方的主汛期。中国气象局分析了过去30年北京在这一时段的水文天气资料后得出结论,奥运会开幕当天北京下雨的概率是50%。
精彩的开幕式是奥运会成功的一半。有不少人忧虑,如果天公不作美,开幕式的精彩程度就可能打折扣。从1980年到2001年的资料统计来看,7月底8月初,北京主要气候特点是易出现高温闷热、强降水、雷雨天气。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场降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571.9毫米的四分之一。而这段时间出现雷暴的几率也较大,几乎每3天就出现一次。在这种气象条件下举办开幕式,着实让不少人悬心。
从今年8月1日起,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为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顺利举行,正在进行一系列的人工“消云减雨”研究和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将于近日在内蒙古进行一次大规模演练。为降低气象因素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影响,有关部门将采用提前降水和抑制降水两种方法消雨,尽量减少有可能的降雨对露天开幕式庆典的影响。据介绍,从现在起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分布在京城周边的26个人工影响天气实验点,将承担奥运开闭幕式和重大露天赛事的人工消雨实验。
不过,气象专家也表示:如果遇到大到暴雨、甚至冰雹等极端天气,人工措施也不能有效消除。
奥运交通能否不再共“堵”
熟悉北京的人,对奥运会最大的担忧就是交通。尽管近来北京交通有所改善,但在不少时段还是有目共“堵”。据介绍,2008年将有1.1万多名运动员、2.1万多名外国记者来到北京,此外还有大量的境内外观众与游客,如何保证交通顺畅?
据北京奥组委官员介绍,北京将采取四大措施,如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一些临时性行政手段,提高交通组织的保障水平等,以确保奥运会期间交通顺畅。
首先,2008年奥运会期间,有关部门将北京首都机场等7个国内机场定为奥运客运主要降落机场。为策万全,每个主降机场还分别配备了3~4个备用机场。这7个主降机场分别为:北京首都机场、青岛流亭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天津滨海机场、沈阳桃仙机场、秦皇岛机场。按照跑道的通过能力计算,仅上海浦东机场在2008年初二期扩建工程完成以后的每年的客货保障能力,就将达到6000万人次和420万吨。7个主降机场的开放,将能确保国外赛事相关人员、记者的顺利到达和奥运期间人和物的顺畅流通。
其次,地铁5号线2007年9月全面通车后,奥运前地铁10号线(含奥运支线)、机场线都将陆续完工,北京将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地下交通网络。按照《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要求,到2008年以前,北京连续6年每年平均增加40公里的地铁或轻轨。除去将要建成的城市铁路和地铁八通线外,还要建成4号线、奥运支线和机场客运专线等轨道交通线路,使城市轨道交通行车总里程达300公里。
同时,有关方面还投资录制了一些旨在大力加强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公德、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宣传片,为奥运期间北京市民形成良好的出行习惯作引导。
按照奥运会期间交通流量初步的预计,结合其他主办城市在奥运会期间相关的经验,如果提供有效便利的公共交通,观众和北京市民则多选择不自驾车,到时约有100万到120万辆左右的机动车放弃上路行驶,北京交通流量也将减少20%到30%。
“特殊”物流能否物畅其流
一个将要参加奥运会马术比赛的选手,当他发现自己的马匹没有到达或在运输途中死去,怎么办?一位前来中国观看奥运会比赛的某国王室成员,点名要吃日本寿司,怎么办?这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将对奥运会期间的物流,尤其是特殊物流提出严峻考验。
按北京奥组委目前掌握的信息: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将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运动员、数万名记者和大批赞助商及奥林匹克大家庭其他贵宾前来参赛、报道、观摩和服务。这些人员及其随身使用的体育器材、媒体和转播设备、技术设备以及生活用品等物资的通关工作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
不少民众担忧这些物品能否有一个顺畅的通关渠道。海关总署副署长龚正近期表示,海关对进出境的奥运物资,将依托电子口岸,推行网上审批;在通关现场,将设立专门的通道和专门的窗口,实行特事特办;在通关的时间上,将提供24小时通关或者预约通关等全天候服务;对暂时入境的奥运会物资,海关将延长暂时入境期限,由现行规定的6个月延长为12个月,并且根据情况到12个月后,确实情况特殊,还可以继续延长。
除了通关渠道,这些物品入境后在我国境内能否物畅其流,也引起多方的关注。2006年10月,雅典奥运会物流部门负责人艾瑞斯先生表示,雅典奥运会在物流领域也遭遇过不少意外。例如,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前,物流部门的电力曾突然中断,而此时应该送到所有新闻记者手中的比赛信息还没有发出。最后,物流部门临时动用了储备人力,用人工将材料送到众多记者手中。
参照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物流设备,有关研究机构预测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要1200辆手推车,170辆叉车、起重机525台,150辆起重卡车,仓库面积20万平方米。而与奥运会相关的物流需求总量更是直逼432亿元左右。
专家认为,由于北京国际物流经验不足、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商业网点分布不尽合理等原因,北京市物流满足奥运需求的压力不小。北京市正在按奥运的需求对物流行业进行调整,以应对在奥运期间将会剧增的物流量。不少境外快递公司也瞄准了这一商机,加快了在中国的网路扩张速度,力求分享奥运物流蛋糕。
绿色奥运成色几何
北京市环保局透露,2006年北京共收获了241个达标天,而2007年则计划实现245个达标天。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为实现绿色奥运的构想,有关部门作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1年到2006年北京市以6%左右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12%的经济增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1.14吨标煤下降到0.8吨标煤以下,大气质量明显好转,化学需氧量下降了35.4%,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下降了12.6%,初步形成低消耗、低排放的增长方式。早在2005年7月,首钢搬迁已经启动。按计划首钢将在年内压产400万吨。2010年底再压缩400万吨生产能力。北京市为此算了一笔环境账:首钢搬迁完成后每年可减少用水5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25个昆明湖,每年可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
此外,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北京计划引进50亿立方米天然气,取代市区全部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以减少煤烟型污染。90%的公交车辆和全部的出租车、环卫车,邮政用车都将使用清洁燃料。北京近期还将再建设一批高效、节能、环保的使用天然气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为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真正成为绿色奥运,未来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也将充分利用新能源,实现20%的奥运场馆用电为风力发电,利用再生水的水源为热源的热泵技术,为奥运村的建筑提供采暖和制冷。
在保护绿色的同时,北京市也在播种绿色。2007年是绿化建设决战年,北京将新增绿地1.2万公顷,使全市的林木绿化率达到51.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8平方米。长安街沿线、四环路奥运联络线、机场高速路等道路的绿地景观也将逐步完善提高。
北京市环保局日前公布的《北京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草案)提出,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指标要达到WHO指导值或发达国家大城市水平。为在奥运会前落实目标,有关部门在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方面正进行最后的冲刺。
食品安全能否万无一失
根据有关部门的计划,2008年奥运会期间,奥运食谱原则是保持7天“脸谱”每天都新鲜,据此奥运村供应量已经估算出来:大概要7.5万升牛奶,330吨水果蔬菜,82吨海产品,750升番茄酱,300万份饮料,还有21吨奶酪,131吨肉类等。如此大量的食品供应,食品安全问题自然十分引人注目。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部分境外媒体的故意夸大和恶意炒作下,中国的食品安全似乎风声鹤唳。事实上,中国在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能经受得住任何挑剔眼光的检验。
7月3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张志宽透露,“好运北京”赛事期间,北京将首先在奥运食品供应商、赞助商、定点供应基地和企业以及物流配送中心,为奥运养殖基地畜禽产品佩戴耳标、脚标等。以便在屠宰和流通环节应用IC卡、RFID等技术,实现对畜禽产品养殖、收购、屠宰、分割、运输、销售等信息的全程追溯;并运用RFID电子标签的智能读写、加密通信等功能,结合对运输车辆的GPS定位系统和温度、湿度自动记录装置,实现从生产基地经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到奥运村的全过程控制。这其实是奥运会期间食品安全的一次预演。
为确保北京奥运的食品安全,有关方面已采取三项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完善的奥运食品安全技术规范,确定十大类、345个品种的奥运食品安全的技术规范,制定一系列奥运食品的安全包装、储运和标准的适用原则;制定并实施奥运食品方案的安全监控,建立奥运食品安全监控数据库,并对监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通过建立奥运食品追溯的数据中心,实现从源头到奥运村的全程监控。《2008北京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出台、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均为奥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上了“保险”。
奥运安保“金刚罩”如何
北京奥运会,是“9·11”之后举办的第二届奥运会。在全世界安全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东道主北京的安全保卫工作可谓任重道远。在雅典奥运会期间,由于受到“9·11”事件和恐怖分子的数次扬言攻击的影响,希腊警方不惜巨资构筑了一个安全防护罩,并搬来了北约的援兵。据悉,与悉尼奥运会不到1.2亿美元的安保费用相比,雅典奥运会的安保费用预算达到了15亿美元。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数以十万计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奥运和观光旅游,安全保障的“金刚罩”能否罩得住,也令人关心。
2007年2月,北京举行了奥运安全保卫动员活动,正式全面启动了2008奥运安全保卫工程。据悉,奥运安全保卫工程预计投资3亿美元,其中奥运安保指挥中心是投资重点。另外,新增的29项大型奥运设施和场馆所需的防爆安全检查设备、安全报警器和出入口控制系统,800多家星级酒店所需的大量防火和保安监控设备,都已经被列入维护北京奥运会安全的重要设备。
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刘绍武透露,2008年奥运会的安保力量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警方,二是军队、武警等其他后援支持部门,三是雇佣保安公司参加奥运安保工作,四是聘请志愿者负责奥运安保工作。
军队参与奥运安全保卫,成为一大亮点。北京奥运安保指挥中心军队工作部部长田义祥表示,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将全面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重点是反核生化等恐怖袭击。为了确保奥运会的绝对安全,陆海空军的很多部队将在离北京千里之外的边海防地区和空中担负警戒执勤任务。
奥运各项安全保卫工作均在紧张有序准备之中。各安全保卫力量已严阵以待,以应对在奥运期间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事件,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民工能否共享奥运
2006年7月,一条“奥运期间北京百万民工拟遣返”的消息,引发了网民与公众的热议。该消息煞有介事地说,在奥运期间仅计算建筑业,北京预计有100万人,在奥运会前政府将要求建委协调施工单位,把这部分人劝返回乡。
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假消息传出不久,就出面辟谣。2007年1月10日,北京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再次重申,北京市不会在奥运会期间劝返农民工,奥运会期间工程建设将继续,奥运工程建设农民工工资的支付有保障。据介绍,北京现有从事城市建设的农民工约100万人,其中奥运工程有30万人。这些民工的去留主要是根据他们所从事的工程建设需要,因为这些民工可能属于劳务公司、建筑公司,如果工程近期完工了,他们就会回到本地或者其他城市。他们的去向主要是由企业自身来决定,并不是由政府决定的。
奥运场馆和相关市政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无论是“鸟巢”,还是奥林匹克公园里面的一草一砖,都凝结着百万民工建设者的汗水和心血。作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奥运会期间民工群体同在北京共享奥运会的权力理应得到尊重。(于滨)
(责任编辑: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