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胡苏、黄会清)摔跤项目拥有18枚金牌,是奥运金牌第四大户,近年来,我国摔跤运动员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在现实中,“摔跤”远不如游泳、乒乓球、体操等强势项目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金牌大户的“冷遇”?
通过与摔跤运动强国的对比不难发现,无论是群众普及率,还是市场化程度,我国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与去年广州世锦赛一样,观众太少了,”参与报道2007年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的德新社记者约尔格·理查德说。本届比赛总共6天赛程,8200个座位的体育馆大部分时间空空荡荡。看台上大多是各国运动员和教练员,自费购票入场的观众并不多见。
“由于我们的摔跤运动整体水平不强,缺乏关注度,大家兴趣自然不会太高,运动基础也较薄弱,”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周进强指出。据了解,美国摔跤协会拥有注册运动员上百万名,而目前在中国摔跤协会注册的运动员仅仅一千多人。
世青赛志愿者之一、美国爱荷华大学学生马库斯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摔跤选修课;爱荷华州有11所学校,经常举行校际摔跤比赛。
社会关注度、普及率低、注册运动员少,限制了运动员的选拔范围。在本届世青赛上夺冠的女子选手王娇、李松妮、邱红梅等人,练习摔跤大多不过5、6年时间。
48公斤级金牌得主、瑞典姑娘马特松告诉记者,其三姐妹自6岁就开始跟随父亲练习摔跤,最终2人成为世青赛冠军,1人问鼎欧洲锦标赛。
“听说日本的青少年很多从6、7岁就开始接触摔跤运动,”李松妮坦言,“而我13岁以前还在野地里疯玩呢。”
令人欣慰的是,摔跤运动正越来越受到中国官方的重视。据周进强介绍,近年来,国家一直鼓励地方加大对摔跤项目的投入,着手培养年轻运动员、教练员。如甘肃、陕西、山西,很多地方队都已聘请了外籍教练或陪练;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摔跤强国的赛事交流日渐频繁;全国性的成年、青年和少年赛事体系已经形成。
在26日闭幕的2007年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上,中国青年军夺得了3金3银3铜的不俗战绩,引起人们对于明年奥运会的无限遐想。
“今后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开拓市场,”周进强指出,目前我国各级摔跤运动员的培养,基本上都是政府在投入。如何使其走上市场化道路,需要大家共同探索。
德国国家队前主教练、现任中国队男子自由式摔跤教练的沃尔夫冈·尼奇克介绍,德国的摔跤运动与足球、篮球一样,拥有自己的联赛,并已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依靠商业赞助的联赛,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可供国家队挑选。
尼奇克还建议,应该让摔跤冠军们更多进入学校,宣传摔跤运动或传授摔跤技术知识,以培养青少年对这个项目的兴趣。
(责任编辑:王海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