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蹦床和手球三个项目连轴转,国家体育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担子”不轻。在各项赛事组织工作中,如何快速完成场地转换,成为了组织者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在“好运北京”体操、蹦床测试赛期间,全部转场工作都按照奥运标准执行,国家体育馆一展瞬间变身的“绝技”。
15分钟,体操场上搭蹦床
北京奥运会上,蹦床与体操比赛将在同一场地穿插进行,这在国际体联和奥运会历史上都尚属首次。按照奥运会赛事要求,体操单项决赛的最后两个比赛日与蹦床决赛重叠,两者间的间隔仅有短短17分钟。这也就意味着,场馆工作人员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蹦床和保护垫的安装调试。
蹦床比赛所用的蹦床高1.15米,重达500多斤,要在15分钟内完成搬运、安装和调试工作,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家体育馆场馆团队为此精心筹划,决定采取体操决赛时让场地中间的蹦床暂时“趴下”,待体操比赛结束后再迅速支起的办法,将搬运工作做在赛前。然而,如何让高1.15米的蹦床“趴下”又不伤及蹦床和垫子的性能,又成为方案实施的新难题。几位场馆负责人一同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硬是成功自创出一种“支撑架”,不仅能将蹦床支撑住,避免其性能、结构遭到破坏,又不影响赛事直播和观众视线,场馆器材主管陆金良得意地说:“我们的小创新可解决了大难题。”
把蹦床和垫子提前“埋伏”好以后,15分钟的时间内只需将拆开放下的蹦床平稳支起即可。由于蹦床比赛对蹦床的平稳性要求很好,稍有不平就会对运动员完成动作造成影响,甚至导致他们受伤。“负责安装的人员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和演练,对每一个环节都已非常熟练。”陆金良说,“尽管时间短,我们还是将工作细致再细致,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8小时,撤空器械练手球
在体操和蹦床比赛结束之后,奥运会手球比赛也将紧接着在国家体育馆的同一片场地上进行。两项赛事间短短17小时的间隔时间内,体育馆中的体操器械需要全部撤离,为手球选手的训练和比赛腾出空间。“工作难度的确很大,但既然赛程是这样安排,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做好。”国家体育馆场馆团队副主任、赛事组委会副主席力航如此说道。
国家体育馆是所有比赛场馆中体育器材最多的场馆,器械的总重量达到150吨,总体积约600立方米。为了争夺转场时间,场馆团队事先将手球的场地铺在体操场地的底下,并专门调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在场馆待命,比赛一结束就配合拥有10年以上安装经验的器材安装团队,争分夺秒地展开搬运工作。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尝试和改进,就看怎样去减少螺丝的数量,又不影响器材的质量。这样,才能在"拧螺丝"这项最耗时间的工程上节约时间,确保大批器材快速撤离。”器材提供商负责人崔刚也为此伤透了脑筋。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在众人的努力之下,撤离工作已经基本达到8小时的预期目标。
本报记者谷苗
(本报北京12月1日专电)
(责任编辑:静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