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文化
适应中国式提问方式
在中国常驻9年,刘美远说,驻外采访必须有耐心。一开始你总是很难找到合适的采访人,一些采访人需要多次的联系才能接受采访,而另一些采访人必须当面才肯回答问题。
她认为,驻外记者还需要对当地文化有所了解。她举例说,有时候一个记者采访时,对方告诉她现在不方便说。其实这个说法在中国就意味着拒绝了采访,但很多不了解中国人说话习惯的记者会觉得,现在不方便说,那我换一个时间再去。
在中国长驻9年,刘美远已经练出了在中国采访的技巧。她说,中国人说话大多不像美国人那么直接。记者到一个地方采访,如果直接把最想问的问题问出来,对方往往不会回答。但如果一开始说点别的,反而更容易获得想知道的。她说:“不过这种有话不直接说的习惯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我还是喜欢对方起码能说话,这样我可以从他的话中找到其他也许我也感兴趣的内容。”
-关键词·父亲
90岁父亲想回国看奥运
刘美远的父亲是江苏人,1947年移居美国,此后6次回到祖国,其中一次是在母校清华大学60周年校庆的时候回来,他坚持要去看圆明园,他忘不了旧中国那段历史。
香港回归对他来说也是大事,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尽管老人刚刚动完心脏手术,还是坚持回来了。
刘美远开玩笑地问父亲:“回来不也是看电视吗?”但是老人就是想在中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刘美远说,父亲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老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他就一直在思考中国如何能强大起来。“谁知道呢,尽管他90岁了,身体情况也不好,没准他还真能在明年回到中国来看奥运会!” (竞报记者施剑松/文并摄)
-记者手记
热眼旁观的记者
在刘美远办公桌后的墙上,单独挂着一张《新闻周刊》20多年前的封面招贴画。她留着长发,坐在荷枪实弹的菲律宾政府军人中间,甜美地笑着。眼前的刘美远,短发、瘦脸,说话干净利落。是什么让她在新闻这个行当里待了超过20年?刘美远说,我讨厌做重复的工作,新闻让我有机会接触不同的问题,去寻找答案。
迅速变革中的中国显然符合刘美远的口味,在这里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变化。很多变化人们都来不及思考它的意义,总是先做了再说。她说,现在她更关注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最近,她还在关注中国的网民。通过比较中国和美国网民的不同年龄结构和上网习惯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我觉得她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她是一个热眼旁观的人。点燃她视线的是她对周围的关爱。
[上一页] [1] [2] |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