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各界奥运新闻

2008北京奥运:中华圆梦 世界人民期待相聚北京

  今天距北京奥运会还有210天。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第29届奥运会不仅仅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期待与梦想,更是崇尚奥林匹克精神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盛事。罗格向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发出邀请

  “北京欢迎你”

  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三天后,罗格 当选国际奥委会新主席。



  在筹办奥运会的6年里,中国人逐渐认识和熟悉了这位风格果敢、沉稳的新主席。随着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的不断推进,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的合作也愈加密切,罗格主席多次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表示了对北京奥组委工作的肯定,对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充满信心。2007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庆典上,罗格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和北京的里程碑。”也正是在这个庆典上,罗格主席首次在国际奥委会总部洛桑以外的地方,向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发出了邀请,“北京欢迎你”。

  在国际奥委会里,有个人比罗格主席更了解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进程,他就是维尔布鲁根先生。

  在成为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后,他来中国二十几次了,他不仅是“中国通”,而且是“北京奥运通”。

  跟罗格主席不同的是,维尔布鲁根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经常会面对来自世界各地新闻媒体的发问,其中不乏针对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的质疑之声,而每次维尔布鲁根先生都充满信心地从容应对。他说,“媒体总在问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因为那是惟一可做的文章。我们知道北京市政府为了治理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保证运动员在健康的环境下比赛在不遗余力地努力。所以,每当有记者就北京的空气污染状况发问时,我都非常镇定。对于此类问题,我已经做了75次同样的回答,同时我准备着第76次做出同样的回答。”

  2007年4月19日,北京残奥会转播和运营管理协议正式签署,北京奥运会的主转播机构将继续担任北京残奥会的主转播机构,这是历史上首次由同一个主转播机构负责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电视转播工作。而且北京残奥会将首次全部采用高清晰度电视设备进行电视转播,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兴奋地说,“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个高清电视”。克雷文对于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不仅是满意,更令他鼓舞的是,他看到了北京奥组委“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对于残奥会事业的巨大推动。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让北京和世界结同心2006年12月17日,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世界各地的驻华大使们也有了“新的使命”,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介绍给中国的孩子们。

  2007年1月12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在阵阵的军鼓声中,迎来克罗地亚驻华大使博利斯·魏礼奇。这是自“同心结”活动启动以来,结对学校迎来的首位驻华大使。几百名身着奥运五环颜色服装的学生们,精神抖擞地展示着形式各异的中国民间技艺:武术、跳绳、踢毽、抖空竹……表演让魏礼奇大使着迷,禁不住也走进场内一试身手。

  截至目前,209所“同心结”交流学校已与所有205个国家或地区奥委会取得了联系;有130所北京“同心结”学校找到了境外结对学校。

  “同心结”交流活动——这个被国际奥委会评价为“它使奥林匹克价值观在中国的传播范围超过了世界任何地方”的活动,正在中国4亿青少年中如火如荼地展开。“4亿青少年中普及奥林匹克知识,这个数字是诱人的,这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这证明我们在莫斯科的选择是正确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这样评价说。

  “北京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万花筒,在这里,每时每刻我都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事情。我已数次到访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朋友分享了我们的成功经验。我深信北京奥运会一定会比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更为精彩。”希腊驻华大使米哈依勒·坎巴尼斯说。

  英国驻华大使欧威廉时刻关注着北京奥运会的筹办,“我们对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非常欣赏,希望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来帮助我们筹备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

  “奥运会使北京有了新定义:体育之城、奥林匹克之都。我敬仰这里的古老韵味、异国情调和迅猛发展的速度。”——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

  “1968年,当第十九届奥运会在墨西哥城开幕的时候,作为一名墨西哥华裔,我期待有一天中国能亲自主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这一梦想终于要变为现实了。”——墨西哥驻华大使李子文。“我深信,坚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国是奥林匹克和平精神的知音,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体现中国传统智慧的和平思想无疑会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将成为世界和平的福音。”——瑞典驻华大使雍博瑞。

  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道出了世界人民对北京奥运会最美好的祝愿与企盼。

  雪白的头发,雪白的络腮胡,一身烫金黑色唐装,一个喜欢给北京的英文指示牌“找碴儿”的美国人老杜(David Tool)。

  老杜今年64岁,是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委员会顾问,他花了四年时间义务为北京博物馆的英文指示牌纠错,他参与制订的《北京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标准已于2006年12月发布。有了这个标准,到奥运会时,八方宾客目之所及,所有标识都将是统一规范的英文。

  如今,老杜已经获得了北京“绿卡”,这个可爱的老头说:“我计划以后就在北京定居了,因为这里还有很多我想做的事情。”

  与老杜一样,在街头、在社区、在高校、在奥组委……处处都能看到为奥运四处奔忙的外国朋友的身影,这些有着出色语言优势、满怀热情的外国朋友,都在想方设法、尽其所能地为北京奥运会贡献一份力量。

  “我的母语是菲律宾语,第二外语是英语和汉语,我非常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服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听说北京需要小语种志愿者,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涉及42个语种的300多名留学生闻讯前来报名。

  而北京奥组委里的外籍专家,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奥运会经验,更带来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执著追求。

  来自美国的杰夫·纳弗罗便是北京奥组委聘请的首批34名外籍专业人士中的一位。“我曾经报道过4届奥运会。2004年,北京从雅典接过奥林匹克旗,我就有这样一个念头,我要到中国去。”杰夫“毛遂自荐”,成为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这些来自各大洲的外国朋友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牵引之下走到了一起。“好运北京”让精彩赛事提前上演

  2007年27项“好运北京”体育赛事按照奥运会的规格和标准依次“登台亮相”,其间共接待各国和地区运动员五千余名,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官员和技术官员上千名,境内外记者上万名,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行了充分的预热。

  “"好运北京"体育系列赛事是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热身赛。”在观看了一系列精彩激烈的体育赛事后,国际奥委会、各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官员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这是从1984年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以来,看到的第一个在奥运会开赛前一年,就已经准备得如此充分的曲棍球场地。”国际曲联主席维尔斯曼·埃尔斯对场地质量和赛事组织十分满意。

  国际摔联主席拉菲·马丁内蒂说,“摔跤场馆的设计方案是我亲自挑选的。它完全符合我挑选场馆的三点要求——舒适、节俭、便于赛后利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是自1992年羽毛球正式进入奥运大家庭以来建造的最好的一座场馆。几乎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讲英语,这大大方便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与工作人员、志愿者之间的交流,这一点在许多国家是很难办到的”,国际羽联第一副主席庞迟·古纳兰称赞说。

  “目前,北京奥组委已经收到了19个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发来的赛后评估报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杨树安表示,“"好运北京"体育赛事让广大外国运动员亲身感受到了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和环境,一流的场馆设施超乎参赛选手的想象,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得到了交口称赞,使他们对北京奥运会充满期待和信心。”

  “北京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能够和这样优秀的组织者共事我感到非常荣幸。他们是我们认为奥运历史上工作最努力的一群组织者。”——国际篮联主席鲍勃·埃菲斯通。“雅典、巴塞罗那、悉尼奥运会的竞赛主任都亲临北京,观摩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竞赛运转的全过程,我们一致认为北京奥组委的组织工作非常出色。”——国际乒联执行主任塞拉·乔迪。

  “北京奥运会的自行车比赛从天安门开始,最终到达八达岭长城脚下,堪称有史以来最美的一条奥运会自行车赛道。”——国际自联主席帕特·麦克奎德。

  “田径比赛主会场"鸟巢"造型令人倾倒,它将成为北京21世纪最引人关注的标志性建筑,以后人们说到它就会和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国际田联主席莱明·迪兰克。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作为第一个同时承担两个奥运会的组委会,北京奥组委细致全面的筹办工作同样得到了国际残奥委会官员的高度认可。残奥委会首席执行官冈萨雷斯说,“残奥村的无障碍设施同样十分完备,从景观道路到室内细节等人性化的便利设计,将让各国运动员在这里度过一个美好的赛期。”

  2008让世界媒体聚焦中国聚焦北京

  21600人,这是北京奥运会的注册媒体人员,同时还将有约15000人的非注册媒体聚焦北京奥运会。通过他们,世界在关注着北京奥运会筹办的进程,而北京奥运会的盛况也将通过他们手中的笔和镜头传递到世界各地。

  现任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总经理马诺罗·罗梅罗说,“每届奥运会的电视转播都有自己的特点,北京奥运会首次实现标准化高清信号服务,无疑是它最大的亮点。”

  世界各主流媒体纷纷派出精兵强将,决意打一场漂亮仗。

  “今年8月,我们将派出NBC历史上人数最多、阵容最为强大的一支奥运报道军团,约2000多名记者24小时全方位报道北京奥运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执行副总裁加利·赞克肯定地说。

  “太美了,真是太美了。”法新社社长皮埃尔·鲁埃特站在“鸟巢”外,连连称赞,“这是个很棒的体育场!2008年我一定要来这里看比赛。展现一个真实的北京和中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皮埃尔说。

  路透社体育主编保罗·罗德福在最近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来了北京五次。“我向奥组委提出的建议一次又一次地被他们提及,从来没有一届奥运会主办方会这样在意我的建议。”当然,路透社也派出了历史上少有的阵容来报道北京奥运会。

  20年前,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年轻人,带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毅然只身前往中国,如今已是美联社北京分社社长,他就是韩村乐。“奥运会期间,无论是赛场,还是北京的各个角落,都会有我的同事在采访报道。”

  “我几乎算个中国人”。美国《时代》杂志北京分社社长艾西门这样定位自己。出生在中国香港,父亲曾经用中文写过多部书……“对中国的感情已经浸入我的血液。”艾西门说。当《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颁布时,艾西门雀跃不已。“这对我们来说太有用了。我可以到中国的任何地方,和任何人随意地交谈。看到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国博客",专门介绍中国的发展变化。”

  从申奥成功以来,北京一直致力于大气污染的治理。2007年6月,几十名境外主流媒体记者来到京津风沙源内蒙古太仆寺旗和多伦县,亲身体验了治沙工程的成果。看着眼前的蓝天白云、绿树成荫,国际文传(中国)电讯社北京分社社长柯舍夫感受颇深,“一直听说内蒙古的沙漠很著名,但这次我看到的全是绿色。这让我们对"绿色奥运"充满了信心。”德国电视一台记者得知焦化厂曾有9000名职工,但为保北京一片蓝天采取停产措施后说:“为环境保护居然关闭了这么大规模的工厂,看来北京为环保下了真功夫。”

  如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的,“整个北京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惊讶和欣喜。我坚信北京奥运会将取得圆满成功并被载入史册。”

  北京奥运会,一场精彩的盛会,世界人民期待着相聚北京。(作者:周文丽 汪丹 孙弢)

(责任编辑:ryan)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