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北京奥运·奥运筹办采访③
“鸟巢”夜景迷人。
“鸟巢”“水立方”饱含高科技
北京2008年奥运会新建场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鸟巢”和“水立方”。
“鸟巢”,也就是国家体育场,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及田径等赛事将在这里举行。日前,记者在现场看到,各个工种的工人们正在为“鸟巢”的如期完工紧张忙碌着。
国家游泳中心,即“水立方”,已经建成。这座建筑,看上去像由一个水泡泡组成的方盒子,在阳光下闪着水盈盈的蓝色光泽,非常夺目。
1月10日,工人们已经开始往“水立方”内的泳道中注水。本月底,“好运北京”中国游泳公开赛就将在这里举行。
这两座建筑之所以最引人注目,不仅仅在于其外部造型的新颖别致,独具一格,还在于其中包含了许多世界领先的高科技成分。
比如,它们采用的钢结构形式,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鸟巢”高度复杂的大跨度交叉平面桁架结构,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负责“水立方”建设的中国三峡总公司奥运项目部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付承平介绍说:“水立方采取的膜结构。每块膜的大小形状都不一样,需要经过复杂、科学的计算后才能吊装上去。制作这种膜,用的是新型环保节能材料,而且它是透明的,可以采用自然光。它还有自洁功能。”
事实上,奥运会新建的12个场馆,改扩建的11个场馆,8个临建场馆,45个训练场馆,以及兴奋剂检测中心等6个相关设施,在每一个细节中都体现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而且让人可触可感。
比如,所有场馆都采用了中水利用技术,“鸟巢”、“水立方”等工程中还建设了高水平的雨洪利用系统,充分节约水资源。不同场馆还根据各自特点,分别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光热技术以及地热、地源热泵等先进的再生能源系统,节能而且环保。
奥帆中心节能又环保
不仅仅是北京,青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在奥帆基地建设过程中,秉承“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三大理念,综合应用了海洋能、太阳能、风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1月7日,青岛奥帆中心,主防波堤,立着一排像小孩子玩的风车一样的设备,桨叶正在海风吹动下高速旋转,漂亮而时尚。
可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件装饰品。它们是风力发电机,将为路灯提供电力。风能路灯共有41盏。每盏年节电达6570度。
就拿灯来说,奥帆中心还安装了168盏太阳能景观灯,每盏可供35瓦钠灯每天照明8小时,每年节电达17000度。
奥帆中心在后期保障中心和运动员中心两个建筑单体设计上,应用了两套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后期保障中心,应用的是太阳能空调系统。运动员中心,则应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
后期保障中心的太阳能空调系统,成功实现了夏季制冷、冬季采暖和生活热水的供给。
在后勤保障中心楼上,可以看到一排排在屋顶打开的“天窗”,这些“天窗”就是太阳能集热板。共有57块,计638平米。太阳能空调系统,就是利用这些太阳能集热板,产生热水,夏天时通过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制冷,供空调使用。冬天则可用作采暖。其他季节,提供生活热水。
负责此项工程的青岛东奥开发建设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郑安平介绍说,这套系统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方面体现出诸多优点。最大特点是季节适应性好。例如到了夏季,太阳辐射越强,环境温度越高,系统制冷能力越强。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环保。与常规的压缩空调系统相比,太阳能空调系统无毒、无害,尤其不使用对大气有一定破坏作用的氟利昂等有害物质,减少排放,有利于环保。尤其是室内热量不再排到室外,不用转移热量,从而减少了热岛效应。
同时,这一系统还利用市政热力作为辅助能源,夏季以热制冷,减轻了夏季供电压力,从而改变了夏季靠电力、冬季靠热力的局面,城市能源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合理配置。
而运动员中心的热水系统,则实现了太阳能与建筑的完美结合,从外观看上去,呈弧形的整幢建筑,更像是一个太阳能接收装置。它能为游泳池提供热水。充分实现了节能降耗。
类似的装置随处可见。如奥帆中心的媒体中心,建筑面积共8138平米,供热制冷均是通过一套海水源热泵来实现。通过较成熟的热泵技术与相对稳定的海水温度相结合,抽取十几米深的海水当作能源。夏天时,这一深度的海水温度相对较低,通过系统循环带走热量实现制冷。冬天时,则通过同样的循环实现供热。
“从理论上计算,整个系统节能在30%左右。而且无废气、废水、废渣产生。非常环保。”
郑安平研究员算了一笔账:“就后勤保障中心和运动员中心两套太阳能系统来说,全年太阳能利用率达50%以上,替代传统能源30%,换算一下,相当于全年节省标煤200吨。”
作者:本报记者 于国鹏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