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奥运,扬帆青岛”,一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作为最先进行测试赛(2006年8月19日首次测试)并投入使用的奥运会赛场,修建于该市东部新区浮山湾畔的奥运会帆船中心无疑是最接近奥运标准、最成熟的赛场。
奥帆中心前身是龙须沟
青岛奥帆中心占地45公顷,分为比赛区、准备区、办公区、媒体区、观赛区等几大功能区,建设成本预算为32.8亿元,目前完成投资28.03亿元,除了奥运分村的精装修工程未完工外,其余工程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
当奥帆委准备的大巴驶入奥帆中心,全车的记者很快就被这里划分齐整、规划合理的建筑物吸引了,绿油油的草地、树木与建筑相映成趣,给人一种想回到大自然怀抱的感觉。等到走下大巴,扑面而来的清新海风和海边特有的咸味,立即将旅途的劳累一扫而空。在颁奖台附近的媒体中心,进门就能看到“这就是2008,we are ready!”的标语,再放眼望去就看到了远处的幻美海景,原来奥帆中心的每座建筑外墙基本都采用了玻璃墙,因此只要你是在外围房间,就能惬意地欣赏蓝天碧海的海景。
“在过去,这里曾经是龙须沟!”如果不是听了青岛市副市长、奥帆组委会常务执行副主席臧爱民女士的介绍,没人能想到在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这里还是北海造船厂的所在地。由于这个50多年历史的老重工企业技术落后,噪音和污染让这里成为了青岛人休闲的禁区。不过,在花费17.8亿搬走了老厂,又用15亿建设和治理海水后,这里终于蜕变成了将成为全球观众瞩目的奥运赛场。
科技奥运无处不在
虽然最近几天是青岛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但在媒体中心却觉得相当暖和。原来这都是新科技海水源热泵空调的功劳,据负责管理的东奥集团工程师幺子寅介绍:“这种新技术无论夏天还是冬天都以海水为能源,这种技术在北欧很多,在国内除了我们青岛还无成功案例,去年夏天我们做了测试,比起普通空调能够节能1/3。”
在媒体中心外面的防波堤上,一排排的路灯也是造型奇特,装着巨大的“风扇”,在强劲的海风吹拂下,“风扇”转得很快,原来这就是风能发电器,经过2007年一年的测试,41盏风能路灯每年每盏灯可省电6570度。除了这个“风扇”路灯外,在离海较远的道路上有电池板路灯,后勤保障中心则有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它提供了运动员中心泳池供热、生活热水制备和后勤保障中心的室内空调系统的能源。
首次实现奥运会海上颁奖
奥运会帆船赛是一个海上项目,以往只有少数铁杆爱好者可以经受海浪颠簸,乘坐观光船观赛,因此,如何方便更多人参与进来成为了困扰青岛奥帆委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岛奥帆委选择修建了一条长达534米的防波堤作为全新的观赛区,同时还在防波堤靠近海岸的一侧海面上修建了海上颁奖台,运动员在确认夺冠后就需走一条离观众区200米左右的“胜利者返航线”,最后带着船一起接受金牌,首次实现了奥运会海上颁奖。
为了支持青岛奥帆委的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国际帆船联合会修改了奥运会赛制,将比赛分为了两部分,前十轮的排位赛在远海举行,最后一轮增设奖牌赛,让选手们在防波堤观众肉眼可及的范围内角逐名次,大大增加了观赏性。值得一提的是,在防波堤上看比赛所需的费用也是相当低廉,只要10元人民币,而不像在观光船上那样昂贵。
赛事服务水平超百分
“超百分!”当2007年青岛国际帆船赛结束时,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对赛事服务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的确,从一个缺乏场地、办赛经验的城市,变成一个中国的帆船之都,青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2006年首次国际帆船赛结束后,青岛奥帆委发现了184项问题,于是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解决,结果到了2007年时,国际帆联2006年提出的149项整改意见就全部完成了。其中,针对天气难以控制这一最大难题,青岛市专门投资2510万元采购了挪威的Wavescan型多参数海洋水文、水质监测浮标,成立了水文气象监测小组,2007年累计发布水文预报信息760份,水文实况数据60000余组。本报记者 赵映骥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