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水立方有“护城河”
25日下午,记者来到“水立方”。“水立方”东邻国家体育场“鸟巢”,北邻国家体育馆“折扇”,几大奥运场馆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通向“水立方”的入口道路尚未完工,使得场馆外部显得有些零乱,但相关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工作着,据说31日好运北京赛事开赛之即,铺设道路等方面的工作也将全面完工。
“水立方”建筑的外层被一颗颗蓝色的“水泡”包裹,与大气而粗犷的“鸟巢”比起来,“水立方”显示出一种灵秀之美。“水立方”的外壁是软软的一层膜,考虑到使用中的安全问题,在““水立方””的外围设置了一整圈高2米的围栏和一道“护城河”。记者前往“水立方”当天,“护城河”里并没有水,工作人员正在对“护城河”底的石块等建筑垃圾进行清理。据说,“护城河”下面有地热系统,水在冬季不会结冰。有了“护城河”的保护,人们是无法触碰到“水立方”蓝色外壁的。
“水立方”的外壁膜块的形状是否是规则的?记者试图通过观察得出答案未果。之后经过向专业人士讨教得知,外壁膜块主要由七种形状组合而成,但由于排列到幕墙边缘时要进行切割,所以靠近直角边的那些膜块就成了“异形”膜块。
内景:“泡泡”无处不在
一般人都以为“泡泡”只用在“水立方”的外墙,但事实上,走进“水立方”后才发现,举目望去室内也布满水蓝色的泡泡,非常漂亮。
场馆内的座椅,下面以蓝色为主,中间为蓝白两色不规则穿插,上面则以白色为主,过渡效果非常好。而白色座椅再上方,就是同样由泡泡组成的屋顶。
近距离地看到支撑起数千个“泡泡”的钢结构,它们错综复杂,壮观、雄伟,大小不同,并无规则。很像是化学里的水分子的结构图。据说,还有一些通风管道夹在其中,让整个“水立方”可以实现自然通风。站在比赛大厅里,头上便是数不清的泡泡,它们与水池中的水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温度:寒冬里的暖室
随着即将正式投入使用,“水立方”在老百姓心目当中的地位进一步升温。为了达到比赛的标准,“水立方”内部也正逐渐升温。记者进入“水立方”大门后,便明显感觉到室内的温度之高。据了解,近些天来,“水立方”内部的温度逐步调整升高,到比赛时,游泳池的水温将控制在28摄氏度。
“水立方”在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到了让运动员和观众在这里都要感到舒适,而这种舒适来自很小的细节。““水立方””拥有跳水池、比赛池、热身池,这些池子的水温及其所在厅的温度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将为运动员稳定发挥创造良好条件。此外,““水立方””在地面的设计上也花费了不少心思,由于比赛池和热身池中间有一定距离,运动员在这两池之间往往是赤脚往返,““水立方””对这段路程的地面做了特殊、细致的处理,届时,运动员走在上面会很舒适,不会觉得凉。
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
1月初,““水立方””进行了试水,游泳池和跳水池中注满了水。为了防止因外部施工而污染水质,水池注水后被覆盖上了专用的布,记者进入“水立方”比赛大厅当天,布已被撤走,一池碧水清澈见底。近两天,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布置赛场时因走动而污染水质,每名进入比赛大厅的人员必须带上塑料脚套方可进入,而除了搬运比赛用具的人员之外,其他任何工作人员进入比赛大厅只能在门口五六米见方的地方停留,但不可靠近游泳池。
由于“膜外衣”对于光线几乎没有阻挡,阳光可直接洒在馆内,游泳池和跳水池中湛蓝的池水水质看上去非常好,因为水质非常清澈,让人们从视觉上会产生水深只有几十厘米的错觉。据悉,“水立方”泳池中的水全部采用循环处理,池水采用砂滤—臭氧—活性炭净水工艺,使得水池中的水也能达到饮用标准。 本报记者刘柳电自北京
(责任编辑: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