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的15枚金牌,到2000年的28枚,再到2004年的32枚,当中国军团逐渐成为奥运会上的金牌大户时,中国的国民体质状况却不容乐观,群众体育的发展更是存在诸多困难。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社会上开始流传“中国是金牌大国而非体育大国”的议论,尽管这种声音不占主流,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一种社会呼唤——中国要真正成为体育大国,不能只靠竞技体育的成绩,而要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共同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承载了这样一个历史使命,从政府相关部门的准备工作中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事业将迎来以“奥运争光”为最高目标转为群众体育得到重点发展的拐点。
国民体质近年持续下降
2006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对比2000年的调查结果,中国6岁~22岁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近视率、肥胖率却不断攀升。
相关人士据此认为,20多年来,中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
在同时公布的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完成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也能看出中国成年人因体力活动减少和营养过剩而出现的身体素质下降,肥胖率上升的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有体育运动需求的中国国民来说,国内现有的体育场地也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4年完成的“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中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1.04平方米,远远低于日本的人均约19平方米。
国家体育总局奥林匹克研究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表示,“重文轻武”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具体的表现就是中国人普遍注重德、智的发展,而忽视“体”的锻炼。任海认为,“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就不像西方人那样热爱体育运动,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这种观念需要改变。而奥林匹克运动正是希望通过体育教育人、培养人。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正是帮助中国人培养体育运动精神的良机。”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表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承担了不同的任务。我认为,在2008年以前,国家在竞技体育上花这么大的代价是值得的,因为它提高了民族自信心,让世界知道了中国。2008年之后,中国不仅参加了奥运会,也举办了奥运会,甚至有可能成为金牌第一的大国,到那个时候,随着竞技体育承担的任务基本完成,就要让我们国民既看到体育精神,又能参与体育锻炼,享受运动和健康的乐趣。”
[1] [2] [3] [下一页] |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