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献血15年,献血量达到8600CC。他的血型是人群中千分之四的RH阴性,36岁的忻德民一直在默默奉献。 当选“可口可乐”上海地区奥运火炬手,忻德民的事迹,这才渐渐传开。之所以报名参加火炬接力活动,忻德民自有想法:“献血体现的是人文奥运的精神。我要将这份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加入义务献血队伍,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献一辈子血 最早的流动献血车,出现在中山公园门口,忻德民从此成了那儿的常客。因为看到新闻报道,新华医院的白血病患儿需要用血,忻德民毫不犹豫第二天就跑去献血。 从第一次捋起袖管,看着鲜血慢慢被抽出,忻德民坚持了整整15年,他认为这还不够。“我会献一辈子的。”说这话时,他的语气格外平静。邻居、同事甚至父母,都不知道他义务献血的事情。直到这次参加奥运火炬手选拔,身边的人才陆陆续续听说。 1996年,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忻德民被告知,他的血是RH阴性,俗称“熊猫血”,不到千分之四的人是这种血型,十分稀有,但全市每年需要0.3吨该血型的用血量。普通人献血,一次200cc就可以了。而忻德民每次都献出最高标准400cc的血量。2003年非典时期、2001年APEC会议、女足世界杯等大型会议和赛事期间,他作为储备鲜血志愿者,在家24小时待命,以备不时之需。 火炬传精神 忻德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我只是大海上的一叶舟,很渺小。”他在日志中如此写道。 可是,当人们了解到他坚持不懈献血的善举,无不被他打动。这一次报名参加火炬手,正是好朋友刘俊推荐鼓励的。 刘俊比他小14岁,两人之间的友谊,是从忻德民的献血证书开始的。当初,刘俊的父亲给忻德民装修房子,刘俊一起跟过来,一进门,就看到玻璃橱里满是奖状证书。“我看了吓一跳,都是献血证书和志愿者奖状。” “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实实在在被他感动。”刘俊坦言。去年,听说奥运火炬手公开选拔,精通计算机的刘俊鼓励忻德民参加,“我来帮你做宣传网页,如果你选上了,一定能将这种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带动大家一起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 献血,已经成为忻德民人生旅途的一种纪念,无关荣誉。他常会挑一些纪念日去献血,比如生日。现在,他已经盘算好,5月22日上海地区火炬跑结束,“当天我就去献血,这样正好满9000CC,还能向大家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 接力奥运情 忻德民一家都有奥运情缘。他的父亲是厂里数一数二的乒乓球运动员,母亲则是专业篮球运动员。小时候,忻德民学了6年游泳,他还练过武术,是学校运动会田径比赛的风云人物。“可惜,后来没有坚持走专业体育的道路。” 尽管如此,体育情结在他心中深深扎根。现在,梦想延续到了下一代。8岁的儿子忻愉喜欢踢球,是“幸运星”足球俱乐部的小球员,教练申思认为他是一块好料。 忻太太是一名幼儿园教师,作为班主任,她每天都会派一名小朋友,去翻一页奥运倒计时牌。她还要求小朋友每天带一张同奥运相关的剪报来学校,贴在教室里的剪报墙上。如今,班级里的迎奥运气氛越来越浓烈。 忻德民透露,寄予儿子最大的期望,是16年后让他去报名参加奥运火炬手。“到时候,中国又有机会申请办奥运会了,我儿子也有24岁了。” 忻德民期待他的奥运情结,一代传一代。 本报记者 陶邢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