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不飞,跑断鞋跟;风筝断线,跑拢灌县……”这首儿时放风筝的童谣让我们异常想念童年时光。入春以来,在新津南河边,在华润体育场,在金三角广场,人们常常会看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专心致志地望着天空,不时扯扯手中的线,那天上的风筝有时是一只“燕子”划过,有时是一只“蝴蝶”翩翩,有时又是几种“动物”共舞长空。
十八年坚持扎风筝
陈大爷扎风筝已有十八年的技龄。早在1990年,他就在新津办过风筝厂。从那时起,他就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业余时间几乎全花在风筝上。一直坚持亲自扎风筝,并善于动脑,陈大爷的风筝总是与众不同。七年前,陈大爷精心制作了一只30米长的“孔雀”。至今还被珍藏着,从没放飞过。
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陈大爷说,他做的风筝,所用的骨架全是从原万和乡的慈竹林中精选出的老竹子。选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根据自己的爱好制成各种各样的风筝骨架,比如蜻蜓、蝴蝶、燕子、孔雀等。风筝的蒙面最初用纸,但“这样的风筝沾不得水,不然颜色就掉了”。经尝试,陈大爷开始用废旧塑料袋扎风筝:“这样的风筝既环保又轻巧,一举两得。”
放风筝放出好身板
“我呀,85岁啦!眼不花,耳不背,身体好得很,都是放风筝放的。”85岁的陈应和向记者叨叨着。此时,他手拿风筝,得意洋洋的样子很像个老顽童。放风筝有利健康,宋代李石云说:“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泄内热。”大概这也是个原因。陈老的儿子告诉记者,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有风,他就会出去放风筝。步行桥上、华润体育场、金三角广场,就连邛崃的羊安等地都是陈老爱去的地方。只要有风就可以放,风越大越要去放。家人担心他受凉,常劝他不要在冬天放风筝,为此,老人还经常和家人闹别扭。
陈老贪玩,尤其爱参加比赛。他多次参加了在成都、温江、大邑王泗等地举办的风筝赛,每次都“拿奖”。这么多年来,他坚持一年四季都放飞,不论是“三九”还是“三伏”,只要有风,从不间断。
四天扎成奥运风筝
在陈老的家中,挂满了他自己制作的风筝,桌上放着各种制作风筝的材料。陈老说,今年是奥运年,为此,他最近用了四天时间,扎了一个13米长的“迎奥运”风筝,献给2008奥运会。一年一度的梨花节开幕后,陈老听说要举办“花舞人间杯”首届成都市国际风筝节,可激动了,他说,参加风筝赛,可以见到更多漂亮风筝,认识更多风筝高手,同时,作为一名新津人,希望为自己的家乡出一份力。
张晓霞 本报记者 潘国义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