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字雪岩,湖里村人。
晚清绩溪三奇士
程秉钊(1850-1891)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仁里村人,字公勋,号蒲荪,又号龚学斋。光绪已卯(1879)举人,庚寅(1890)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他幼受绩邑“三胡礼学”的影响,潜心于音韵、训诂兼及历史、金石、书法。父治盐于杭州,家境富有,但两地家业皆毁于太平天国战乱。1864年,他求学于杭州,与赵之谦、沈方熙、戴望等切磋经义,并读龚定庵(自珍)诸集,立有大志。他读等身书,以小学通经学,由经学而发为文章,但中举后,会试屡屡落榜,加之家境日窘,故贫客四方,往来京师,充当幕僚。先后所奉府主有徐树人、谭云卿、勒悟九、李若农、汪鸣銮等名流,也曾协助赵之谦纂《江西通志》。他历经坎坷,最后才获光绪庚寅贡士,殿试为二甲第八名,钦定为一等第二名,但在赴京任职途中,以微疾暴卒旅邸。生前著述颇多,计有《绩溪志乘》、《淮南子补注》、《龚定庵年谱》、《龚学斋古今体诗》、《知一斋尺牍》、《丹荃馆诗余》、《少思长室文存》、《琼州杂事诗》,未成者有《公谷考义》、《汉学师承记续记》等。死后,徐世昌为其撰有墓志铭,蔡元培先生曾为其文集作序。
邵作舟(1851-1898)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伏岭下人。名运超,字班卿。幼随父居甘肃任所,读父书,有枕戈待旦之志。1863年父死于回民起义战火之中,随即返里求学。然而他不满于邑中诸儒穷经皓首读经的风气,发出了“穷乡僻壤中,苦于无所师法”的感叹,于是学于杭州,与赵之谦、程蒲荪等结为学友,于书无所不读,过目成诵;又读龚自珍诸集,关心时务,然于科举则连连报罢。1882年,他任职于天津支应局,于局务总理李兴锐交往尤笃,李之公务皆取决于作舟,自是益发究心于当世之务,著《邵氏危言》,启迪民智、倡导向西方学习,被广为流传。陶模等欲荐于朝,而作舟仍甘于幕僚生涯。又作《论文八则》,精辟地总结我国古文创作历史与手法,可谓“文章学”之滥觞。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他“与李文忠公(李鸿章)言皮口驻兵”,然“不听,复进图说明之,卒不能从”,“旋日人果于皮口进兵,于是京津间,谓公料事如神,识与不识者,皆知公名”。中日战争后,他认为和议虽成,但“吏治不修,胎乱未去,京津不久恐有大乱”,于是在郁郁中于1898年正月初一卒于天津任所。
胡铁花(1841-1895),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近现代国内外知名学者胡适之父。同治庚午(1870)岁贡,候选儒学训导。太平军进入绩溪前,以求学经商为职,太平军离绩后由沪返绩,主持修筑宗祠(今上庄小学旧址)。在外患日盛之秋,他深感舆地学之重要,遂入上海龙门书院治舆地学。1881年,经胡宝铎、章洪钧介绍,他随吴大澄至东北宁古塔,实地考察东北关隘、编参户保甲和参与三岔口垦务;1883年,赴晖春,会同俄使堪定黑顶子边界,次年署五常抚民府同知兼理儒学;1886年,留边赈荒,事毕至广东,应张之洞之约,勘察琼州,遍历海南各地。1888年,又随吴大澄赴河南治理黄河,以“异常出力”、“奉旨免补知县,以直隶州知州分省补用”。1890年签分江苏水陆总巡保甲局;1891年任省城中路保甲总巡,同年11月既被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调台湾,又被江苏巡抚刚毅奏留江苏;1892年任全台湾营务处总巡;1893年代理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1894年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同年甲午战争爆发,遣妻儿(胡适)归乡,应总兵刘水福私约而留台抗日。1895年,因心力交瘁、脚气病加剧而离开台湾,七月初三在厦门病逝,归葬上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