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枚奥运会金牌,14次世界冠军头衔,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选手之一。邓亚萍本人却认为,“冠军,不是巅峰。”于是,她成功完成了从运动员到官员的角色转换。
这一次,她成为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昨天,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十五届文化讲坛上,这位“村长”讲述了如何将奥运村打造成绿色、温馨、人性化的居住空间过程中的点滴细节。
为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0名运动员和官员,提供住宿服务,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猜猜看,奥运村内安装的生活家具,一共有多少件?”讲坛上,邓亚萍风趣提问。
80万件。邓亚萍透露,“我们动用了300多名工作人员,对家具进行搬运和安装,每天保证完成一栋楼,在42天内完成所有安装工作。”与此同时,官员还必须亲历亲为,监督家具的质量、环保检测。
奥运会之后,残疾人运动员入住奥运村,是否重新定制一批家具?邓亚萍介绍说,本着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在设计奥运村各项设施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不同身材的运动员。
比如,衣柜的挂钩、柜子的拉手降低高度,先要保障坐轮椅的运动员够得着。邓亚萍详细介绍了床的设计特点,不仅降低高度,还增加了横梁的承重力,让残奥运动员的轮椅能够贴近床的边缘,使运动员的身体能够直接贴着床,膝盖顶到横梁,方便其上床。
细节是繁琐的,但,细节决定成败。邓亚萍介绍说,打造人性化的奥运村,就是从细节着手。“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是所有奥组委工作人员最自豪和骄傲的一段经历。”邓亚萍期待,让全世界运动员在奥运村体验到中国的热情和开放。
本报记者 陶邢莹
(责任编辑: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