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各界奥运新闻

以文化视角解读奥运精神 邓亚萍称冠军不是巅峰

  (晚报记者 王嫣报道)北京奥运会已经迈过了倒计时100天的时间节点,奥运火炬正在神州大地传递激情,昨天下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十五届文化讲坛邀请了5位嘉宾以文化的视角解读奥运精神———国际奥委会市场委员会主席格哈德·海博格,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李红,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国际奥委会委员、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中国著名游泳运动员、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中国第一人罗雪娟,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曹燕华。

  海博格:北京奥运会是东西方文明交融最伟大的事件

  成功运作了1994年利勒哈默冬奥会后,挪威人格哈德·海博格进入了国际奥委会,现任国际奥委会市场委员会主席。他从1976年至今,造访中国不下60次,而他的愿望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走遍中国的每一寸地方。

  昨天,他以《真正的对话是学习未知》为题,表示奥运将沟通世界文明。海博格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对国际奥委会,对西方世界都是一次挑战,150年前一位西方作家“西方永远是西方,东方永远是东方,两者不可能交融”的论断,海博格认为,北京奥运会将是打破这一论断,证明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最伟大事件。海博格提到,2007年11月,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曾在联合国发表“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讲话,同时北京奥运会也是第三次离开西半球,将在远东文明的中心,一个西方化程度最低的国度,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度举行,北京奥运会必将在奥林匹克历史上记下史无前列的一笔。正如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海博格认为,北京奥运会是让中国人更自信、更团结的一个机会,94%的中国人都知道北京要办奥运会,50万所学校的4亿中小学生都在学习奥运知识,奥运会让中国人民都有主人翁的感觉。另一方面,随着奥运会的进行,全世界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都有机会来亲眼目睹中国发生的变化,那些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感到担忧、害怕的人,他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就不应该再害怕,而应该为中国人感到骄傲。

  李红:奥运是一种教育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李红,是国际奥委会创办百余年首位进入高级行政管理层的中国人。2003年她被派驻中国,任国际奥委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国际奥委会电视与市场开发部北京分部总经理。在李红的眼中,奥运是理念的教育,是规则的教育,也是文明的教育。

  在阐述《奥运是一种教育》这个论题时,李红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位联合国大使要在非洲拨款1亿美元造一个难民营,造好之后,人们的生活有了最低保障,但难民们还是不快乐。后来,当他们用不到1%的资金造了一个篮球场,孩子们欢乐了,母亲们笑了。李红说,这就是体育教育的力量。

  李红认为,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人留下的教育力量,是追求卓越、公平竞争,积极参与,共享友谊与和平的奥林匹克理念,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写下的这段话,已成了人类的普世价值。而赛场上的公平竞争,又留给中国人规则的教育,从了解规则,尊重规则,不断运营完善规则。“经过奥运会,大家会认识到,规则是效率,是由大家制定,大家遵守,并不断完善的。”

  另外,李红还表示,北京奥运会会给中国留下文明的教育,现在各地为了迎奥运,都有了“排队日”,倡导不大声喧哗,翻修厕所等等,中国人民的素质提高已经悄悄开始了。李红说:“我希望,中国就要像一棵参天的古木,不卑不亢静静地生长,而且,枝叶茂盛。”

  罗雪娟:奥运,人类生命之火

  3月24日在雅典,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后的火炬传递活动中,罗雪娟荣膺“中国第一棒”。当年的“水中的猛兽”举起火炬那一刻,她留给了世界一个美丽的身影。

  2004年在雅典,罗雪娟登上了奥运会女子100米蛙泳的最高领奖台,她振臂一呼的激情,更是成为2004年奥运会的精彩瞬间。罗雪娟说,“那一刻我的身体里有两股情绪,一是中国赢了,二是我赢了自己。两股情绪凝结在一起,我发出了呐喊。那一刻,我不是我自己,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体育人,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我的一声呐喊代表了民族精神和人类心底深处超越自我的渴望。”昨天主题为《奥运,人类生命之火》的演讲,罗雪娟也与在场400位听众分享了她的这段经历。

  而回顾自己的游泳生涯,罗雪娟说,自己十多年坚持的就是六个字:速度、认真、坚持。“我也希望能把这六个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中国速度在国人的认真和坚持下,在中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火炬传递让中国人更有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所带来的速度、认真与坚持,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前后将表现得更为出色。”

  邓亚萍:冠军,不是巅峰

  身高不到1米50,两次被省队、国家队拒之门外,却在19岁那年获得奥运会女单、女双双料冠军,并在世界第一的王位上一坐就是8年。作为一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在连续两届奥运会里共揽下4枚金牌,可谓登上了乒坛珠峰。但她却说,冠军不是巅峰。

  在退役后的日子里,邓亚萍每天坚持学习英语14个小时以上,硬是将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学历,英文字母26个大小写分不清,提高到了剑桥博士的水平。她还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两届申奥大使,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退役后转型的这11年,她的每一次靓丽转身,都书写着一段人生的精彩。

  昨天,邓亚萍就以《冠军,不是巅峰》为题,用她的经历阐述了奥林匹克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邓亚萍说,担任申奥大使期间,一件小事让她明白了奥运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一次我出去买东西,一个女售货员看到我非常激动,说你一定要努力工作,一定要让北京办奥运会。我就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如果北京办奥运会了,我们家马上就能拆了。”邓亚萍意识到,北京奥运会就是老百姓的奥运会,从此她肩上的使命感更强了。

  奥运村的“村干部”不好当,邓亚萍说,细节决定成败。奥运村不仅要为健全人的奥运会服务,还要为之后的残奥会服务,所以一切都要以残疾人的要求为优先考虑。“衣柜的衣杆要在轮椅运动员够得着的地方,衣橱的门把都不能是凸出的,一律设计成凹陷,用抠的,否则容易给盲人选手造成危险。而床的侧板也要抬高,方便轮椅运动员靠近床沿,手一撑就能直接上床……”邓亚萍说,奥组委的工作是不计时的,可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

  曹燕华:体育内涵重在代代传承

  现任上海市乒协副主席的曹燕华,曾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得59枚金牌,也是中国运动员中赢得世乒赛四个项目大满贯的第一人。但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退役了,没能赶上1988年乒乓球项目在奥运会大舞台上的首次登场。曹燕华有遗憾,但她说,曹燕华乒乓球学校的“徒子徒孙们”会帮她圆这个梦想,看着乒乓球运动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也能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扬。

  阐述《体育,是一种文化态度》时,曹燕华讲了许多故事。“我的俱乐部,破格录取了一个13岁的智障男孩,他至今上二年级,没有数字的概念。但通过打球,他球技提高的同时明显有了自信,他的家长陪着一起练习,之前这个总是发愁的家庭氛围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还有一位60多岁的美籍华人老太太,慕名而来学打乒乓球。过了一阵,她问我:我在美国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姐妹,她能不能来学?结果她真的把她老姐妹带来了。两个人学了一段之后,这位老太太又问我:我在美国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姐妹,她腿脚还挺麻利的,她能不能来学?”

  小手牵着大手,大手牵着小手。曹燕华说,她的俱乐部天天上演着这样的故事,这就是普通人传扬奥林匹克精神,代代传承体育内涵的故事。

  

(责任编辑:静娅)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