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境内火炬传递 > 昌吉市火炬传递 > 最新消息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昌吉市文化艺术

  民国年间昌吉县戏曲演唱

  昌吉是一个多民族集聚地,其中汉、回民族最早多来自于西北各省。为此,发源于陕西的秦腔、眉户,也随之进入昌吉。

至民国年间,随着人门的增多,戏曲演唱之风渐渐盛行。当时,除秦腔与眉户之外,还有俗称小曲子的新疆曲于也广泛被人们演唱。小曲子是在陕西眉户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疆的一些特点发展而成的,深受当地人喜爱。

  昌吉县的戏曲演唱,最早以非专业的民间形式进行:冬闲时节,几个“好家”凑在一起,有拉的,有弹的,有唱的,或聚在一起,自娱之乐;或受人之邀,演唱助兴。他们的演唱不拘形式,不要排场,不化妆,不着戏衣,随便有个地方,就可以唱将起来。待到冬去春来,人们各自忙碌,这些演唱者也去从事自己的职业。

  但到了1926年(民国15年),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来在此之前,兰州有了一个年轻的秦腔戏班,因在老戏班众多的当地出头艰难,使开始到新疆来演出。他们所到的第一站是哈密,在这里演出数场,便大受欢迎。特别其中两名旦角,由于唱腔圆润甜美,动作娴雅婀娜,再加上人又长得俊俏标致,所以就更获得人们好评。据说当地一位官员看戏,对这两人的演出赞不绝口,不由叫出了“兰州枣”与“哈密瓜”的名子。困这两个名字极富特色,又含有甜美的内蕴,所以那两人便干脆用它当了艺名。“兰州枣”与“哈密瓜”就这样传开了,同时人们也习惯将这个戏班叫成了兰州枣、哈密瓜戏班。

  这个戏班离开哈密后,又到了吐鲁番、迪化,最后又来到了昌吉。因见昌吉物阜民丰,喜戏者人众,所以他们就在这里落下脚来。

  此后,昌吉县就开始有了戏班。这个戏班因为有几位名演员,所以它不但在昌吉吃香,而且也吸引了周围各县的人。戏班里的主要演员除“兰州枣”、“哈密瓜”外,还有“麻哥子”(丑角)、“李没牙”、 “邱半吊”、“李小生”等。当时的城隍庙前建有戏台,他们就在上面演出,有时也应邀下乡演出,深受各地群众欢迎。他们上演的主要秦腔剧目有《辕门斩子》、《秦香莲告状》、《金沙滩》、《活捉三郎》、《瞎子观灯》等。后来也演唱一些小曲子剧目。

  1933年(民国22年)马仲英进入新疆,各地人心惶惶,昌吉县城也陷入一片混乱,戏班才不得不解散,班内艺人各奔东西。

  到了40年代,原戏班又有一些人来到昌吉,重新组织戏班。但 因他们这时已年老,难觅当年的青春活力,所以不得不补充和吸收新人。后来增加的新人中,比较出名的有:陈老二,须生,戏路宽,文武兼备,生旦净丑均可演;王大净,花脸,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昂扬 与悲壮都唱得出色;还有杨桂兰的花旦、刘桂兰的青衣、唐生荣的猴戏,都演得很出众。

  后来戏班发展到30余人,一直坚持演出到1949年后。兰州枣、哈密瓜戏班先后两次在昌吉的存在,给当年的昌吉县城增添了光彩,为活跃城乡民众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以后戏曲 在昌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除兰州枣、哈密瓜戏班外,昌吉县还曾来过一个西安的木偶剧班,在这里演出。这个剧班后来融入了兰州枣、哈密瓜戏班。

  这些专业演出团体,请他们毕竟要费一些周折。所以在那些年代里,民间艺人的演唱并没有销声医迹,特别在农村.他们依然很活跃。据本地老人讲,当时的“唱家子”就有七八位。其中一张姓者,能编会唱,名气很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