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探访北京奥运会“运动员之家”
奥运村,真的很中国
7月27日,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正式开村。随着奥运会开幕式的日益临近,最近几天内各代表团将陆续入住奥运村,这里即将变得热闹非凡。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的盛会,也将是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奥运村巧妙地将各种服务设施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相信这里将给各代表团留下深刻印象。
昨天下午,记者乘坐媒体专车前往这个“运动员之家”探访。奥运村距主新闻中心(MPC)很近,但几乎没人选择步行过去。这倒并非是懒得走路,而是村口根本就没有设置行人的安检通道,只能乘车前往。实际上,这种安排提前就将没有采访资格的人拒之门外,客观上减少了安检人员的工作量。
虽然记者此前早就听说中国元素是北京奥运会奥运村的最大亮点,但昨天仔细探访一番之后,记者仍被奥运村内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深深地吸引,奥运村里的很多地方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村长院商业街最受关注
奥运村分为国际区、居住区和运行区,媒体记者只能进入国际区采访,想要进入运动员居住区则还要经过特别申请。
国际区的中心就是升旗广场。这是一个略有点“下陷”的广场,升旗台设在侧面,每个代表团的旗帜都将在这里升起。而在正面一大片迎风招展的旗帜后面,是一片红墙碧瓦的四合院,这就是奥运村最有特色的村长院。村长院的前身是始建于明朝的龙王庙,后毁于战火,借奥运会之机,这一古老建筑又一次焕发了生机。这个与众不同的村长院吸引了所有路过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目光。
国际区的商业街被设计成一个传统的老北京四合院,这也让很多国外运动员和记者颇感新奇。整个“四合院”由零售中心、纪念章交换中心、手工艺品展示厅等构成。和“四合院”相应的是代表中国民俗文化的皮影、泥人、灯笼和茶馆,这些都令“老外”们大开眼界。一名加拿大记者感叹:“在这个地方住上一个月也不会感到枯燥。”
奥运村里掀起了中文热
商业街的后面是奥运村的中文学习区,这个区域不到50平方米,但却是奥运村最有创意的组成部分。学习区被分为三个功能区,分别是快速课堂、学习资源和文化体验区,针对各种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教学主题。对中文感兴趣的外国选手可以在这里接受简单的对话培训,也可以在老师的指点下练习毛笔书法,有一定中文基础的学习者甚至还可以为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
记者看到,学习区的墙上挂着楷书、草书的书法作品,书桌上则放着笔墨纸砚,旁边还有学生们留下的“墨宝”。一张纸上工整地写着“松柏长青,中日友好”,这是出自一名日本代表团工作人员的“作品”。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洋告诉记者,很多人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奥运村开村三天来已经有20多名外国选手、官员和媒体人员来这里学习。
为了开办这个汉语学习区,中方不仅编写了专门的教材,还投入了可观的师资力量。学习区共有26名教师,全部来自北京各高校。张洋本人就在北外教授对外汉语,她和她的同事们都希望,通过这次奥运会让更多人了解、热爱灿烂的中国文化。
特派记者 肖竹(本报北京专电)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