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奥运大体验”第二站击剑体验活动圆满结束
本报讯(记者 周玥廷)上周日下午,“我的奥运”奥运项目之击剑体验活动在湖北省击剑队训练基地伊人潮一百度健身俱乐部圆满结束。在两个多小时的体验活动中,10名体验者都穿上了击剑服,并手持佩剑和湖北省击剑队专业运动员“格斗”一把。
先敬个礼吧 战斗开始前,先要用规定的手势向对手敬个礼,这是击剑运动中不可或缺的礼仪。当天下午,体验者们学到的第一个动作正是如何向对手致敬:当然不是像平常那样深深地鞠躬,而是剑头向下再向上,然后再往对手的方向轻轻一指。
“以前只听说击剑是贵族运动,这次来了,才真正感觉到它比想象中更绅士。”做完简单的热身活动后,体验者拿到了击剑服。不过由于这次参加体验的读者中年龄最小的张梦莹仅14岁,最小型号的击剑服被她穿上后,长长的袖子仍遮住了她的小手。“在队里我们的击剑服都是量身制作的,所以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湖北队佩剑现役运动员李晶帮张梦莹把袖子卷了起来。
击剑也有“高个儿” 在普通市民的印象中,高个子运动员就是打篮球或排球的。所以当湖北队另一名佩剑运动员鄢盛菲出现在击剑馆时,只见体验者脸上流露出一副不敢相信的表情。
“你有多高?”“1米91!”“原来击剑运动员也这么高。”“在击剑比赛中,高个子是有优势的。”
在随后与体验者们“比赛”过程中,鄢盛菲的优势果然很快显露了出来。“他的手臂长,更容易击到对方。”几个体验者竟喊了起来。
“不过并不是个子高就适合练击剑,击剑运动要求参与者动作要灵敏,如果是那种身材高,动作却很笨重的人就不太适合了。”这次活动的教练吴翼之告诉记者。
像佐罗一样去战斗 在伊人潮一百度击剑馆里的墙壁上,有一幅佐罗的剪影画。参与体验的男读者都手持佩剑,站在镜子前,学着画里的动作有模有样地摆起动作。
巾帼不让须眉,在与专业运动员的对抗比赛中,“女佐罗”们更加积极。“敬礼”、“准备,开始”、“攻击、防守”……一把钢剑在她们的手里被玩得游刃有余。
张梦莹小朋友换上与计分牌通电的击剑服后,现场的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然而这局最终的胜利竟属于张梦莹,在对抗过程中,她不仅主动出击,而且不管是攻是防都一直处在认真思考的状态。
活动结束之前,经过本报摄影记者和湖北电视台体育频道姜主任的评选,张女士获得了“最佳上镜奖”,而教练和两位专业运动员则评选出了本次活动的“最佳技术奖”,获奖者为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博士徐霞。此外,现场还抽出了三个幸运奖,所有得奖者都收获了一份精美的奥运奖品。
老婆pose摆得好 老公连夸有气质 本报讯(记者 周玥廷)“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白领喜欢上了击剑这个运动,在击剑过程中,她的意志和果断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所以我一直很想体验一下。”参加本次活动的体验者徐霞告诉记者,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缘由。徐霞从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毕业后,成为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研究生导师。本科和研究生时期就读的是运动心理学,考为博士以后徐霞又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上过了“一把瘾”。
体验活动结束后,虽然徐霞获得了“最佳技术奖”,但她仍然认为因为对手是专业运动员,在技术上的差距让她的心理还不够紧张。“我集中了所有注意力在我刚学的动作上,然后向他刺去,但事实上他太高了,而且步伐敏捷。”徐霞认为技术在击剑运动中还是更重要的,只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考验人的意志力和预期用心去揣测对手的心理。“通过这次活动后,慢慢会多认识一些剑友,相信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运动得到所获的。”
两位专业运动员的阳光气息深深感染了在场的人,“是的,由于长期从事击剑运动,他们看起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很健康。”整个活动中,徐霞始终面带笑容,并在专业运动员的指导下,在镜子前摆起了出剑进攻时的标准动作。随行前来的老公在一旁不禁赞叹道:“很有气质,很有气质啊!”
访谈 2008 还得看谭雪 按原活动计划,应该是本报记者在体验活动中对两位湖北省专业运动员进行采访。然而,当活动快要结束时,专业运动员答记者问俨然变成了答读者问,而且问题的个数从之前商议的4个直接上升到10个以上,内容基本上覆盖了记者准备的采访提纲。
体验者:我的孩子现在还不到10岁,可以练击剑吗?击剑运动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鄢盛菲:现在有一种儿童剑,是孩子专用的。可以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吧,而且反应敏捷,对事情也会很勇敢,练击剑后应该会有这方面的收获。
体验者:呵呵,是的,从你刚才的动作中就看得出来。
鄢盛菲(羞涩):谢谢!
体验者:击剑运动员在哪个年龄段最容易出成绩呢?
鄢盛菲:22岁—26岁吧。
体验者:在你们平时训练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鄢盛菲:还是自己。毕竟都是年轻人嘛,每天都要面对7个小时的训练,难免有心烦的时候。
体验者:那怎么办呢?
鄢盛菲:调整啊,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比如说在房间里听听歌,等等。
体验者:面对一个对击剑一无所知的人,你觉得怎么才能让他愿意关注击剑。
鄢盛菲:就我刚开始学击剑,纯粹是因为兴趣爱好。不过击剑是个时尚运动,让人能够感觉到两个人在台上不仅是斗勇,同时在斗智,很有意思。
体验者:用你们专业的眼光看,北京奥运会击剑比赛上,谁最有可能夺金?
鄢盛菲、李晶(异口同声):女子佩剑的谭雪。
记者 周玥廷
鄢盛菲,男,19岁。从事佩剑运动8年,曾获全国青年锦标赛个人第二名。李晶,女,20岁。从事佩剑运动8年。曾获全国青年锦标赛个人第三名。
体验心得 以前只有在电视里看到的“神秘礼物”现在真实地呈现在我面前。按照教练的指导,学习了站姿、前进、后退、快速进攻,最后穿上“战服”了却了做剑客的心愿。
——钱润华
击剑这个项目本身非常刺激,同时在练习过程中也学习了一些有关礼仪方面知识,觉得很有意义。希望有机会多参加这项运动。真正通过运动锻炼心智,陶冶情操。
——徐霞
和专业运动员“比赛”后,我最深的感受是他想刺我哪个部位就能刺到,而我想刺他哪儿却偏偏刺不着。希望击剑运动员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许江
记者手记 击剑就是格斗中的芭蕾 这次活动比预计的时间多进行了半个小时,因为每个体验者都得到了一次“触电”的机会,即击剑服和佩剑都插上了与计分牌通电的插头,然后与对手格斗。用一个体验者的话来说:“这情景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过。”看到体验者的笑容,是这次活动成功的最好证明。
但击剑中的格斗始终不属于蛮干,这是我在组织这个活动过程中收获到的,作为一个体育记者,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击剑项目。无论是雪白的服装,还是左手持面罩,右手挥佩剑时的镜头,还是一些小细节,比如有个女体验者原本散着头发,被鄢盛菲发现后赶紧提请她把它扎成小辫,鄢盛菲告诉她,在专业的比赛中,稍长的头发都是必须扎起来的。一切的一切,让人感觉到芭蕾中的典雅,击剑不愧是从欧洲传过来的精髓。
在这次活动中,还有两个收获。当天随行还来了几个小孩,都是体验者的女儿或儿子,整个下午竟没有一个小孩哭闹,并兴致颇高地把击剑用的面罩戴在小脑袋上,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咯咯直笑。他们也许只知道这叫击剑,仅此而已,但在这里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快乐。
此外就是两个湖北队的运动员,他们一个星期本只有1天半的假期,但硬是被这个活动占去了整整半天,而且是纯粹无偿的。但他们看起来也很开心,开心地指导着这些从来没有触摸过剑的人,开心地与体验者交流着,还抽空和小孩子玩了起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次活动可能是他们平日封闭式训练中的一支调味剂。
李晶说:“现在关注击剑的人越来越多了。”
一位体验者说:“击剑运动很有可能逐渐像跆拳道那样在市民中普及。”
记者 周玥廷
(责任编辑:小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