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上海特奥会 > 最新动态
特奥上演精彩"北京版" 残疾记者采访团独领风骚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10月07日13:21 北京晚报
我来说两句 23岁的贾思蕊,是一名地道的北京女孩,昨天在本届特奥会游泳赛场,本报记者见到了这名北京的特奥大使,也是特奥会冠军,她那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了本报记者,而她的奋斗故事更为北京人的骄傲。
“你这个特奥会冠军现在有什么想法?”这是当年国家主席胡锦涛问贾思蕊的问题,她当时笑着回答:“我希望中国和全世界所有的智障孩子都能在2007年到上海参加特奥会。”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在自己的祖国,代表中国队出战的北京女孩贾思蕊梦想成真。
特奥母亲韩蓉芳
一个漂亮的母亲,她来自北京,在这次特奥会上,她同样展示出北京人特有的风采,那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与快乐的奉献。
韩蓉芳是全球特奥会家庭支持网络领袖之一,她还曾出席过上届在爱尔兰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夏季特奥会。她说:“我的儿子25岁了,有严重的智力障碍,智商低于40。他18岁的时候还不能自己走路,也不能和别人交流。就在几年前,他开始打篮球,并参加了全国特奥会。现在,我那可爱的儿子都能独立出门了,这要归功于特奥运动。”
韩蓉芳说:“每一个智障孩子都应该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情,他们对社会不是没用。因此我建了一个工厂来接纳社会上的智障人士,让他们独立去工作,而不是单纯地关爱他们。”
谈到这么多年来的付出,韩蓉芳感叹道:“有这样一个孩子,我曾经很难过,当初感到很无助。但是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在进步,我更感到欣慰,并为他而自豪。这也就是我发起家庭支持网络的原因,我要让更多的智障家庭一起分享快乐。我们不必暗自流泪,而是要展示自己的力量,为人类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特奥特殊采访团队
记者的身边不时地有一名全盲的盲人记者在听比赛,然后利用录音机采访,他叫杨青风。而一名低视力的金玲用出色的英语采访了多名外国客人,还采访了国际特奥会主席施莱佛先生。低视力的高山则在一边费劲地写着稿件,主要工具是放大镜和望远镜。他们是“一加一”北京残疾记者采访团队,上海特奥会赛场留下了这群特殊的身影。
记者找到了北京“一加一”工作室的发起人解岩,当这名地道的北京残疾人将一张名片递给我时,我的手清晰地摸到了名片上的盲文。
“你知道全盲的人和全聋的人怎么沟通吗?”性格最活跃的全盲“记者”杨青风这样反问记者。杨青风的身影在赛场上到处可见,他就是靠耳朵听,就能听到所有内容。他毕业于北京联合科技大学生物医学系,他的父亲是公司的负责人,妈妈也在公司里上班。出生时就什么都看不见的杨青风从小就造就了坚强的性格,他要完成健全人一样的工作。“什么都看不见,你苦恼过吗?”记者问道。“还行,老看不见,就习惯了!”杨青风这样答道。他说:“我们是特殊的记者,希望大家承认我们的工作。”
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金玲有着出色的英语会话能力。记者多次看到她采访外国友人,而被采访者不仅认真回答,而且都很尊重她,因为她的一只眼睛一看就知道是残疾人。许多次,采访者金玲总被别人当作了被采访者。
解岩说:“我们是通过市残联,自己申请,作为记者采访本届特奥会。我们这个团队一共8个人,这次来了4个人,我们通过线路给电台等新闻媒体传新闻。”
杨青风说:“以记者身份参与特奥会十分荣幸,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测试赛,希望也是我们未来采访残奥会的预演。我们的眼光与健全人不同。我要通过残疾人的眼睛,报道特奥会。”(本报上海今晨专电)记者孔宁
(责任编辑:韩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