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们彼此间的鼓励,志愿者们热情的服务,观众们自始至终的支持,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的付出……置身闸北体育馆的特奥会举重赛场,感动无处不在。而在举重台这一核心地带,裁判员与加重员较其他比赛作出的改变,更加突显了特奥会浓浓的温暖关怀。
裁判员“上台”显亲切
在特奥会的举重赛台上,三个裁判围成半圈而坐,离选手最近的距离仅在半米之间。每当有运动员准备开始比赛,主裁总会将手伸到他们身前,一边用手势示意,一边大声喊出“开始”。
本次比赛的总裁判长戴光裕说:“平时,举重比赛的裁判都是以一个执法者的身份坐在台下,面前放上一张桌子,表情十分严肃。到了特奥会的赛场,裁判们集体搬到台上,没有了挡在面前的桌子,不仅让有听力障碍的选手更加清楚地听到口令,也能带给运动员亲切之感。”
缩小与运动员之间的距离,是对于特奥会举重裁判的“特殊”要求,这种距离不仅体现在位置的远近,更体现在彼此间心灵的沟通。“虽然执法还是需要讲规矩,但我们会特别侧重鼓励。赛制本就重在参与,运动员能参加几项比赛就参加几项;按照体重分组的原则也可以根据能力差别而适当放宽。对我们来说,无论他们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让他们感到自己很棒。所以,有时候一次点头,一个微笑,都显得尤为重要。”
在昨天进行的比赛中,技术监督拉姆斯裁判特地借来现场观众为运动员加油的“小手”,在认真完成赛事监督工作之余,还不忘拿出衬衫口袋中的“小手”,为即将登场的运动员加油。
加重员“兼职”保安全
举重比赛都设有专职的加重员,负责为运动员调整杠铃的重量。而在特奥会的举重赛场,加重员们多了份“兼职”——监督和保护运动员。
比赛场馆的冷气开得很足,始终陪伴在运动员身边的加重员们却不停地用袖口擦着汗。每名运动员登场之前,他们都要拆装重重的杠铃片;选手们的每一次试举,他们都要帮助运动员托起杠铃,并在三个方向予以悉心保护。一场比赛下来,他们的运动量甚至远远超过了比赛选手,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也让他们备感压力。
戴光裕介绍说:“智障运动员的自我保护和判断能力有限,比赛中一不注意就可能有意外发生,所以要有专人进行保护。与成绩相比,特奥会更加看重参与和安全,加重员肩负起保护的工作,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
来自上海举重队的教练葛斌是本次比赛加重员中的一员,结束了一天辛苦而忙碌工作,他仍然带着笑脸,“看着选手们不断向新的重量发起挑战,他们的努力对我们的人生也是一种促进。特奥会的工作量的确比以往任何一次比赛都要大,但我们都有一颗爱心,为了保证选手的安全,再累也都心甘情愿。”
本报记者谷苗
(责任编辑: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