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的"dragon"外貌丑陋,猖狂肆虐,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 |
中新网12月12日电春节还在老远老远的地方静悄悄的趴着,本来只在春节里才会热闹起来的“龙”字,却在一个不经意之间,提前兴奋了中国人的神经。香港文汇报刊文称,近日,《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提出:“中华龙与西方文化中的龙"dragon"完全不同。中华龙形象神奇,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外貌丑陋,猖狂肆虐,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
因此,应将"dragon"直译为"獗更",将中华龙英译为"loong"以示区别。”
从《宣言》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读出了这样一种含义,“龙”的译法俨然成为事关民族与国家荣辱的重大事件。
以讹传讹
一错再错 据史料记载,龙的英译名之所以会被错译成“dragon”,这得归咎于一个名叫马礼逊的人,在澳门出版的《汉英—英汉词典》。此书产生于1815~1823年,在此之后,几乎所有的传教士在编纂英汉字典时都沿袭了马礼逊把龙译成dragon的错误做法。更不幸的是,19世纪后的中国,当中国人自己能编纂英汉字典时,不仅未能改正此误译,而且还以讹传讹,一错再错,比如说,1868年,邝其照编写的中国第一本英汉字典——《字典集成》,(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出版)。在这本字典中,对“dragon”的解释如下:“Dragon龙,蛟龙。”
那时的中国人为何没有意识到“dragon”损坏了龙的光辉形象?为何没有意识到dragon有可能把象征正义、吉祥的中华龙翻译成代表邪恶、祸害的可能呢?
话语权的缺乏固然是主要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当时的国势积贫积弱,加上在那时中国由于懂英文的人不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实在没有多少人会去关心“龙”的英译名,到底与“龙”的本来字义相差了多少?当然,也有人指出,龙之所以被错译为dragon,实在是因为一个英语词汇翻译成汉语之后,很容易把汉语的词汇反译为英文。因而,语言翻译中,dragon翻译成龙,龙也很容易对应成dragon。
为名弃龙
对号入座 国人真正意识到dragon这个词似乎有让西方人将龙理解为凶残、邪恶的象征的危险,起始于2006年一则“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的消息。该消息说由于“龙”因英译“dragon”易被外人误解,甚至在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新闻,北京奥运会说吧)设计吉祥物时,都因顾忌“龙”的形象不当,而舍弃了“龙”。所以上海某学者抛出了“弃龙”说,声称一个“国家形象品牌”课题组正考虑取消“龙”作为国家图腾的地位,而代之以更为平和的国家形象标志。
“弃龙”说一出,立时就在十几亿“龙”的传人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弹。是啊,对于有着八千年敬龙崇龙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数千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女心中,龙不仅是蕴涵着喜庆祥和的共同图腾,而且还是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吉祥如意、和谐长久的神圣象征。中国人如果舍弃了“龙”——这不是等同于舍弃了自己的“根”又是什么?
然而,“弃龙”说一出便遇到了全民阻击的结果,不仅未让某些“龙”学者放弃做“为龙正名”的文章,搞为龙正名研究的热情,反而引发了他们更加持久和执着的狂热。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按照“为龙正名”者所说的理由,因英语的dragon源自希腊语,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指的是恶魔,就应当“正名”甚至于“弃龙”的话,那么印度尼西亚的图腾是鳄鱼,越南的图腾是蛇,日本的图腾是猫头鹰,德国的图腾是狼,俄罗斯的图腾是北极熊,美国的图腾是秃鹰……这些图腾几乎无一不具有动物凶残的特点,可为什么这些国家不会产生被别国误解,被别有用心的人歪曲的担心,也不会出现“弃用原来凶残的动物”而改为平和的小松鼠、小鸡、小鸭等动物的建议呢?
也许主张“为龙正名”的人与“崇洋媚外”无关,他们也的确只是为了不想让别人误解,不愿让dragon这个词歪曲和损坏中华龙的光辉形象。可是,这是否意味着在全球化的今天,“龙”的名字真的关系到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名声”,中国的“兴衰”命运,甚至于中国的未来?
(责任编辑:小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