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青帆赛:东方文化新体验 享受精神愉悦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8月28日10:56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我来说两句伴随着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的完美收帆,来青参赛的帆船强队和运动员大都已陆续踏上了回乡之路。但离去并不意味着记忆的消弭。赛时期间,在奥帆委和志愿者的大力帮助下,记者就帆船运动、“帆船之都”、青岛印象等话题采访了来青参赛的教练员、运动员,来青服务或观摩赛事的外籍志愿者、记者等,记录下了他们关于帆船运动的独特体悟,关于帆船之都的真情建言,关于美丽青岛的依依不舍,关于2008的无限期待,尽管只言片语,却也字字情真意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青岛这座正在着力打造“帆船之都”的城市来说,倾听一下这些来自帆船运动界专业人士的心声,或许能为这座奥运城市的成长提供些许力量之源。
他们眼中的帆船运动——
享受一种精神愉悦
对于各国选手来说,谈到自己所挚爱着的帆船时,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独到的精神体验。对他们来说,帆船运动早已由一项单纯的体育竞技升华成为一种毕生为之追求的精神寄托。
“对于我来说,体会航行的感觉、同其他选手竞争都是一种乐趣,航行在使我体会一个新高度时还能找回我自己。”法国星级选手格维尔·罗哈特格维尔这样阐述帆船之于其人生的意义。
美国星级选手约翰·戴恩对此也有同感。生于1950年的约翰·戴恩是今年帆船赛中年龄最长的运动员。从10岁就开始接触帆船运动的他,在帆船与航海事业中已经摸爬滚打了近半个世纪。在这位帆船老将眼中,驾驶着帆船扬帆海面是一种惬意的精神享受。“帆船运动是一种舒服、快乐、自在的享受过程。特别是在比赛中,风向会不断改变,在不同的海面上,浪潮的速度会不一样。扬帆者必须一面观察浪潮,一面留意其他的竞赛者,这就增加了帆船运动的趣味性与竞赛性。”但他认为,对于帆船运动,高度、体格和年龄并不是重要的因素,思考和反应敏捷才是重要的。所以他梦想能在明年奥帆赛场上再展英姿。
而在澳大利亚托纳多级选手达伦·邦多克看来,帆船运动给他的最大诱惑还在于:帆船生活让他在各地旅游,与不同的竞争对手“交手”,与不同地方的人交流,大家最后都成了朋友,也丰富了人生阅历。
帆船运动有赛车运动竞技的一面,又有下棋需要谋划的一面,是一项既需脑力又需体力的博弈。”对于深爱的帆船运动,丹麦芬兰人级选手豪赫·克里斯特森的见解独树一帜。
“帆船运动是一项亲近大海、回归自然的运动,更是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一种全新体验与激情。在飞溅的浪花与汹涌的波涛中,驾驶着帆船在蔚蓝色海面上乘风破浪,劈波前行,你体验到的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奇妙。”法国星级龙骨船运动员格拉威尔则这样描述帆船运动带给他的感受。
他们眼中的“帆船之都”——
让梦想照进现实
2008年奥帆赛的落户让青岛看到了这个金字招牌对城市品牌所蕴藏着的巨大推动力。为此,我市提出打造“帆船之都”城市品牌,通过奥帆赛的筹办力争在2008年形成一个具有青岛特色,以奥运帆船比赛基地为中心,以帆船、帆板训练基地、旅游游艇码头为依托,以专业和业余帆船、帆板训练为重点,以普及和推广帆船、帆板运动为基础,集海上运动、教育、科研、训练、竞赛、休闲为一体的海上运动中心,使之成为青岛新的标志性亮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几年来,我市将奥运文化元素与城市精神有机融合,广泛开展了帆船运动推广、帆船知识普及、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等数百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帆船活动,同时在全球各地广泛开展了宣传推介活动,使“帆船之都”城市品牌日渐丰满。
对于青岛提出“帆船之都”的这一目标,众多接受采访的帆船人士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一方面,青岛拥有开展帆船运动的自然条件,具有举办海上运动项目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拥有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奥帆中心,这些因素都使青岛具备了打造“帆船之都”的天时地利人和。另一方面,青岛打造“帆船之都”、普及帆船知识、推广帆船运动,不仅对中国航海体育运动、帆船运动是一个促进,对世界帆船运动的开展也是极大的推动,是青岛对中国和世界帆船运动开展的重要贡献。
从事帆船运动已逾50年的国际帆联主席约伦·彼得森对青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帆船之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青岛的发展前景不仅可以成为中国的帆船中心,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成为世界上帆船帆板运动非常强大的国家之一,甚至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帆船运动的聚集地和中心。他还对我市开展的“千帆竞发2008”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给予高度赞赏,认为青岛的这些做法可以在整个亚洲推广,以此来推动帆船运动在亚洲的兴盛和流行。不过,在肯定青岛推广帆船运动的前景和做法后,他建议中国在适当时机引进一些国外强队的帆船教练等外援,以此来提高中国帆船运动的竞技水平,推动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
英国是帆船运动的一支劲旅。在本次帆船赛上,英国队表现抢眼,傲视群雄,将5金1银收入囊中,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其在世界帆船运动中的霸主地位。谈起英国帆船运动强大的“秘诀”,英国BBC记者凯琳·拉瑟尔认为,帆船运动在英国发展较早,在韦茅斯-波特兰,帆船几乎已成了一项“全民运动”。他说,英国队强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群众基础好,选手们从很小就从事帆船运动,英国是个岛国,地理条件优越,而英国选手在长期比赛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经验。
在对青岛打造“帆船之都”的创意和做法给予普遍赞誉的同时,业内人士还给出了一些切中肯綮的真知灼见。
打造帆船之都,首先要跨越普通市民这道“槛”,调动起普通市民对帆船运动的热爱之情。外籍志愿者、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汉语与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宝龙提出,尽管青岛是中国帆船运动的发源地,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但目前来看,真正玩帆船的普通市民不是很多。他建议青岛要采取措施尽可能地使帆船运动由“贵族”走向平民,通过各种方式在全民中推广帆船运动。“当大家都关注帆船,都喜欢帆船,都懂得帆船,都乐于扬帆出海的时候,青岛,这座帆船之都的魅力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与宝龙“师出同门”、同样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外籍志愿者贾瑞德则为他的观点作了一点补充。“除了在全民中推广帆船运动,政府还应该下大力气培养更多的帆船运动竞技选手。同时通过引进大型赛事或等参加高级别比赛等方式来锻炼选手的专业水平,在与国际先进帆船队员的竞技中取长补短,通过成绩的提高来增强帆船运动对市民的吸引力,这也是促使帆船运动深入市民内心的一条路径。
法国帆协副主席亨利·巴切尼结合法国帆船运动的推广普及情况给青岛打造帆船之都“支招”。总结法国推广帆船运动的成功经验,他认为,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让年轻人从小就接受帆船运动的熏陶。“而要让帆船运动在学生心中发芽生根,帆船学校、俱乐部必不可少。在法国沿海到处都是帆船俱乐部,有大约5000家帆船学校,在那里,孩子们从十一二岁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正是从小打牢了基础,帆船运动才会成为一项深受普通群众追捧的体育项目。”他建议作为普及推广帆船的一个重要步骤,青岛今后要继续加大对帆船运动学校或俱乐部的经济投资。
此外,一些帆船队的教练员还提出,要使帆船运动像足球等一样成为一项“全民运动”,还离不开媒体的特别“关照”,同时还需要培育出一些懂帆船知识的知名专家。
他们眼中的青岛印象——
东方文化的全新体验
与去年帆船赛基本相同,当记者将“青岛印象”这个话题抛到大家眼前时,接受采访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约而同地将问题的侧重点转至奥帆中心。看得出来,对于这座设计时尚大气且兼顾赛后开发利用的奥运场馆,大家是发自内心地真诚赞扬。
与备受宠爱的奥帆中心一样,风景旖旎美丽迷人的城市风光也让众多外国友人难以忘怀。“半个多月的青岛生活已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英国帆船队领队斯蒂文·帕克如是说,“在傍晚去海滩散步,泡一泡酒吧,在轻音乐的萦绕下,喝一口青岛啤酒,这是一件多么美妙而享受的事情!现在很多英国队员已经适应了在青岛的生活,也很爱这座城市。如果来中国10次,那么9次都会来青岛!”
相比起优美的自然风光,青岛人的文明、热情、友善更让大家感怀不已。英国皇家帆船协会随队记者林茜·贝尔的一番话或许能代表大家的心声。他说,热情的青岛市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灿然笑容,你能感觉到,对于明年的奥帆赛能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举行,他们是多么的激动和自豪。我期待着明年再来青岛,来看同样的笑脸。”竞赛组织职能瑞典ITOPer-Olofekstrand和新加坡帆船队随队顾问SvenTAXWEDEL都是第一次到中国到青岛。对于这座在此之前几乎完全陌生的城市,两个人感觉最大的感触就是几乎每天都被这里的人们的热情友善所打动。
“我对这里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印象很深,人人都非常友好而且给了我很大帮助,希望明年再见到你们。”
“这里的人们很友好,他们面带微笑并和我们握手。这里有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热情、奔放、时尚的青岛人给我留下了全新的印象。”——这是他们的心声。
在感慨青岛市民热情纳客的同时,青岛为迎办奥运所付出的努力也被国外友人看在眼中刻在心里。波兰帆船队领队ChameraTomasz说,“我对青岛的第一印象就是为迎接2008奥运会,青岛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原来的船厂上建成了帆船场馆,酒店、写字楼和高层住宅也在过去几年中拔地而起。宽阔的人行道、草坪、鲜花、树木、雕塑和彩旗美化了街道,海边的街道格外迷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散步,处处可见一些与帆船赛、奥运相关的户外广告、雕塑小品、楼梯广告、海报等,看得出来,你们对办好一届奥帆赛真是用心良苦。相信2008年你们一定会成功!”
另外,大家对今年入住的“模拟奥运村”也表示了发自肺腑的赞誉之情:“真舒适!”、“我们对运动员村的各项服务设施和住宿条件都感到非常满意”等赞誉之词不绝于耳。赛时期间,共有20个运动队近260余名运动员官员入住海情公寓,大家对在运动员村中享受到的安保、交通、文化活动、信息咨询等赛会服务项目赞不绝口。土耳其领队NUHNACIKURIS说,这里完全按照奥运村运行模式进行管理,而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赛事服务项目。而他感到惊讶的是,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些他们国家的风土人情图片。而且还见识到了武术表演、太极拳、抖空竹、剪纸等中国文化、东方艺术,“入住在这里感觉到了宾至如归的温馨。”
本报记者 周建亮
(责任编辑: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