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代炜
本报北京电“科技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宗旨之一,昨天,记者在北京奥运会场馆之一的北京农大体育馆里,体验了一把“高科技”。
15.5米长的“隧道微波线”
在农大体育馆里,记者见到了一个“庞然大物”,这个10多米长的大箱子几乎占据了整个房间,如果没人介绍,很难猜出来这是什么东西。
据志愿者介绍,这个机器学名叫“隧道微波线”,长15.5米,旁边有8个观察口,可以看到里面食物加热的情况。从一头到另一头,食物在里面加热传送的时间大约是10分钟,把准备好的盒饭放在里头,等传送带把它送出来,就能吃了。
自动天窗没敢开
农大体育馆最具特色的设计,就是顶部的120扇可以自动开关的天窗,以保证室内不用开灯,也有很好的采光效果,但是这项高科技成果在这几天有点“屈才”了。
因为摔跤世青赛的比赛级别较高,这两天北京的太阳又比较“毒”,怕自然光的照射会影响选手比赛,因此那些漂亮的天窗都没敢开,连屋顶上的玻璃顶棚都拉上了窗帘,屋内只使用灯光照明。
红“墙”变身自动座位
在体育馆里,记者遇到了北京农大负责场馆建设的李文正老师,听罢记者对这里科技含量高的赞叹之后,李老师笑眯眯地说:“你还有一样东西没看见呢,注没注意看台最前面那几排红椅子有什么特别?”
原来,设计之初,农大就考虑到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之后,农大体育馆实在是不需要这么多椅子。于是,他们在看台下设计了四面红色的“墙”,只要按下电钮,这四面“墙”就会缓缓向外伸出,变出来2500个临时座位。收回去,可以多出两块篮球场地、四块排球场地。
(责任编辑:严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