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运会 > 奥运活动 > 微笑北京 > 最新消息
志愿精神无处不在 十大志愿者事迹震撼人心(图)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3月28日14:43 搜狐体育
张振华
张振华
七旬老人扶学助困不言悔
遗体捐赠四十载心愿终成
张振华,东四街道八条社区居民,北京新华书店离休老干部,自2001年以来,累计为“希望工程”、内蒙古雪灾、印度洋海啸等各种公益活动捐款8万余元,每年固定捐款16,000元用于资助贫困家庭的大中小学生。
她身世凄苦、经历坎坷,却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仅是61号院街坊邻居的长辈,更是八条社区人人敬重的老人。
“我就是想捐献遗体,这有什么错?你们终于能理解支持我了,我死也就能瞑目了!”七十多岁的老人,因四十多年的愿望成真,而激动不已。
6年来,爱心张振华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她也先后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爱心捐助奖、北京市社区志愿者之星、北京市学雷锋志愿者先进个人、北京市社区建设先进个人、东城区学雷锋先进个人、东四街道扶贫济困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家住东四八条61号院的张振华老人,今年已经75岁高龄了。老人腿脚不便,平日深居简出。然而提起张奶奶,整个社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感慨地说:“那可是个热心人,难得的好人啊!”
在那些日子里
张奶奶祖籍广东,幼年被拐卖到天津做了童养媳,饱受虐待并且落下终生残疾:六岁那年的冬天,很冷。她脚被冻坏了,其中一只脚的脚趾被齐刷刷的冻掉了,而另外一只脚也冻得肿了起来,狠心的养母为了省下医药费,竟然把她的这只脚趾也都齐根绞掉了!从那时起,为了生存,张奶奶只能拖着这样一双废脚到煤矿挖煤,给日本人做童工,尝尽了人间疾苦。这样的苦难生活一直持续到了解放战争,1945年老人参加了革命,成为一名光荣的地下工作者,组织的温暖让她感到了生活的美好,鲜红的党旗给了她斗争的勇气和智慧。
1946年3月14日老人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她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张奶奶总是哽咽着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却又满怀激动地说:“是解放军解救了我,是党让我重新活过来了!在党旗下宣誓时我热泪盈眶,感觉有种力量在身体里升腾,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让我永生难忘!”于是,不知道自己生日的老人就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生日。
希望的开始
解放后老人担任新华书店内部书店负责人,离休后和老伴过着俭朴的生活,除了喜爱看书买书之外,就是热心于公益事业了。尽管离休的工资不高,老两口还是比赛着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直到1999年奶奶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老伴故去后,膝下无儿无女的张奶奶独自住在破旧的小屋内,一心一意地奉献者自己的爱心。
据统计,老人6年时间内共资助了北京郊区、内蒙古和江西等地方的贫困学生35名,平均每年给希望工程捐出16000元钱,而2006年又为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的“学子阳光”项目捐助了15000元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
由于在部队的时候曾经被推选参加进修,因此奶奶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她认为“学习是件很重要的事,一定不能耽误孩子们学习知识,这可是大事情”。而在要求同学们认真学习的同时,奶奶自己也坚持每天看报学习,并定期参加居委会的组织生活,“我喜欢过组织生活,跟外界能有更多地接触,这样的生活很充实,我知道了很多新的东西也能跟孩子们讲了。”
就这样,张奶奶每天都要拄着拐杖迈着蹒跚的步子忙着生活的琐事,同时她的心里时刻会都牵挂着她那些不在身边的孩子们。
他们是未来
每当张奶奶如数家珍般地讲起她捐助过的孩子们时,没有儿女的她的脸上总是会露出幸福的笑容。尽管老人家总说脑子不好使,但只要是跟孩子有关的事,奶奶都记得特清楚。这些孩子也都很争气,每次考试后都赶紧把自己的好成绩写信告诉奶奶,他们知道在北京城里的大杂院里有一个时刻关心着他们的好奶奶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来信。而老人也每次都会细心的将来学生来信和成绩单珍藏在她的大盒子里面。
此外,这些受到资助的学生也会相约来到张奶奶家看望老人,每当这个时候,张奶奶总会柱着拐杖走上好远的路,去买些好吃的,请孩子们美美的吃上一顿。而老人却始终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牙掉了不舍得安,洗衣机漏水也不舍得换,连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战友和街坊送的。三叉神经疼折磨老人多年,肾功能也有些衰竭,患有严重风湿病的老人遇到阴雨天,变形的膝盖骨就疼痛难忍,可老人还是坚持不去治疗。老人说得很实在:“我有帕金森病,脑子不好使,我也不知道工资有多少钱,大概三千块吧,这些钱我要交房租,买菜。看病买药我不买那进口药,那个贵,我吃中药就成。这样还能省下不少,给孩子们读书用吧,他们好好学习,将来为党、为国家作贡献,多好啊!”——这些孩子们就是奶奶的希望,奶奶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儿女,自己生命的延续!
痴心不改 心愿终成
老人的亲戚都十分尊重老人,觉得老人那么大岁数了,扶学助困、热心公益是件好事,他们也都尽力支持。可有件事他们却一直反对,那就是老人四十多年的愿望——捐献遗体。
说起这个愿望,老人道出了原委。大概是在张奶奶三十岁的时候,因为三叉神经疼在宣武医院做手术,当时听说这种手术风险很大,国内几乎没有成功先例可寻。于是老人想,即便手术不成功也能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于是她便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希望可以将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造福他人。老人的心愿感动了院方,派了院里最好的脑外科医生为老人主刀。术后老人郑重地向宣武医院递交了一份遗体捐赠申请书,要求死后向院方捐赠遗体。但这个做法在当时是很前卫的,院方不敢接受,而张奶奶家里除了老伴也都反对老人的做法。这几十年来,老人曾联系过中日、协和等多家医院,但都因家人不愿在“委托执行人”一览中签字而未能如愿。老伴去世后,家人对这件事就更加坚决地反对了:老人受了一辈子的苦,去世后理应和老伴合葬,哪能再挨千刀万剐啊!然而老人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还请来远在河北的老战友及居委会主任给家人做思想工作,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005年底,老人感觉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便开始着急起来,听说遗嘱能公正,老人就动了公证捐赠遗体的念头。年迈的老人一次次给北京市公证处打电话,歪着舌头,含混不清地向公证处的工作人员诉说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老人的善良和真诚感动了公证处的工作人员,他们愿意上门为老人免费公证,但还是要求老人在公证书上填写委托执行人,以确保老人去世后有人执行这个愿望。老人犯了难:找战友,战友的年纪都不小了,还大多在外地;找单位,自己这些年没少给单位添麻烦,实在不好意思再张口;找居委会,家里人还没同意呢,主任也不敢答应啊!怎么办?着急上火的老人家急得坐在家里直哭,想想自己四十年的心愿如此难以完成,都有些灰心了,但一想到能为别人做点儿事,为社会作贡献,老人就擦了眼泪,再一次给家里人做工作。老人的执著和坚定终于感动了家人,家住大兴的养女一家连夜赶回来,在遗体捐赠书的委托执行人一栏郑重地签下了名字。望着填好的表格,老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四十年的梦终于圆了!
社会需要我
张振华老人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大家都说她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在东城区开展争创全国文明社区的过程中,东四街道组织了张振华等几名先进居民组成的社区先进人物报告团作巡回报告。张奶奶爽快地答应了邀请,却不肯接受专车接送。她不顾自己七十多岁高龄,不顾自己腿脚不便,不顾天气炎热,坚持自己走到会场参加活动。活动中,老人的发言几次被听众热烈的掌声打断,很多人都是含着眼泪听完报告的。人们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支持着老人,而老人那瘦弱的身体中又积蓄着怎样的力量。报告会结束前,老人的一段朴实话语也许能够解释这一切吧。老人说:“我岁数大了,也没什么负担,我希望能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大家也不用记得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党和社会帮助教育了我,我也要尽力回报社会,有什么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支持!”
这就是一位年过七旬、身患重病,却倾尽所有帮助他人,一心回报社会,为了他人的健康幸福默默奉献的老人的心声,这就是东四八条一位离休老党员的志愿服务精神!
推荐单位: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责任编辑:小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