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奥林匹克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那时中国的体育也一直在低水平发展,但中国人的奥运情结一直很浓,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是“三个问题”的提出。
2001年,当北京如愿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三个问题”再次被很多人提及,因为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就意味着几代体育人奋斗了近百年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个问题发在哪里
何谓“三个问题”?
说来真是话长。
据史料记载,1908年,在下半年某一期的《天津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二、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三、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这三个问题虽然在当时看来非常遥远,但作为中国人心中的梦想,它的提出在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后来的研究者一直想弄清楚,这篇文章到底是谁写的,这本杂志的出版日期为何时,但直到目前,这又是一个悬案。
天津是中国现代奥林匹克的启蒙地,奥林匹克概念的引入最早来自当时的基督教青年会,《天津青年》就是这个组织下属的刊物,所以,很多研究者把目标盯在了这个组织上。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还没发现有人存有这本杂志,曾经有人在一位名叫郑汝铨的老人那里见过这本杂志,但这位年纪过百的老太太已经回忆不起那篇文章,而在一次装修中,这本杂志已经不知所踪。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图书馆里保存着大量有关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的档案资料,这也一度被看作是寻找这一历史资料的最后途径,可惜的是,要在纷杂的资料海洋里找到一本杂志,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今人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这本杂志。
三个问题由谁提出 因为事情发生在天津,所以很多人不自觉地就联想到张伯苓,认为只有他才有这个资格和高度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也难怪。张伯苓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开拓者,19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其宗旨就是“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而这次运动会的发起人正是张伯苓。
多么熟悉的两个口号啊,让人一下子就联想起那三个问题。
但问题在于,当时张伯苓并不在中国,他是否有可能为这本杂志撰稿?
据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查证,张伯苓1908年8月去美国参加第四届世界渔业会议,后转道欧洲去伦敦观看了第四届奥运会。1909年1月,张伯苓返回中国,也就是说,那篇文章发表的时候,张伯苓根本不在国内。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张伯苓提前写好了稿子才出国,或者在出国期间写了稿子寄到杂志社?这个问题看来又是一个谜。
(责任编辑:王海陆)